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 文章正文

《庄子》全译(原文注释译文)23

时间:2009-11-02 11: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①: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②,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③!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①: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②,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③!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④,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⑤!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⑥,参日而后能外天下⑦;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⑧;朝彻,而后能见独⑨;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⑩,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11),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12)。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3)。

  【注释】

  ①南伯子葵、女偊(yǔ):均为人名。旧注曾疑南伯子葵即南郭子綦。

  ②孺子:幼儿,孩童。

  ③恶(wū)这里是批驳、否定对方的言词,义同不。

  ④卜梁倚:人名:圣人之道:指虚淡内凝的心境。圣人之才:指明敏的、外用的才质。

  ⑤庶几:也许、大概。

  ⑥守:持守,修守,这里指内心凝寂,善于自持而不容懈怠。

  ⑦参:三。外:遗忘。外是相对于内的,思想上、精神上既然能凝寂虚空,身外之物,包括天地、死生都好像虚妄而不存在,故有以天下为外,以物为外,以生为外的说法。

  ⑧朝彻:朝指朝阳,彻指明彻,这里用早晨太阳初升时的清新明彻,喻指物我皆忘的凝寂空灵的心境。

  ⑨独: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概念,指不受任何事物影响,也不对任何事物有所依待。能够独立而无所依待的就只有所谓的道,故这句中的独实际指的就是道。

  ⑩杀:灭除,含有摒弃、忘却之意。杀生者与下句生生者相对为文,分别指忘却生存和眷恋人世的人。

  (11)将:送。

  (12)撄(yīng):扰乱,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13)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wū)讴(ōu)、玄冥、参寥、疑始等,均为假托的寓言人物之名。曾有人就这些人名的用字作过推敲,揣度其间还含有某些特殊的寓意,但均不能确考。大体是,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背诵,瞻明指目视明晰,聂许指附耳私语,需役指勤行不怠,於讴指吟咏领会,玄冥指深远虚寂,参寥指高旷寥远,疑始指迷茫而无所本。

  【译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