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语文文言文 > 文章正文

张志祥: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宝典13

时间:2009-11-02 11:4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第二部分  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简说】  1、《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能理解常用虚

  第二部分

  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简说】

  1、《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能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了解。

  2、时间安排:5课时

  【命题规律】

  1、2006年《考试大纲》确定的考查范围为18个虚词;2、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3分;3、以考查能否分辨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用法的异同为目的;4、引用教材中的文言语句,来与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句子比较;5、淡化词义而强调用法分析。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一、【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巩固练习]

  1、我见相如,必辱之。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2、之二虫又何知?13、何陋之有?14、宋何罪之有?15、句读之不知。16、何功之有哉?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后一个之。)18、君将哀而生之乎?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后一个之。)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29、石之铿然有声者。3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