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27
●锦囊妙计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
●锦囊妙计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亻宅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