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百年(4)
1946年,柏塞尔(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库什(P.Kusc
1946年,柏塞尔(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库什(P.Kusch)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1947年,兰姆(W.E.Lamb,Jr.)与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
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1947年,鲍威尔(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介子。
1947年,罗彻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线中发现奇异粒子。
1947年,H,P.卡尔曼和J.W.科尔特曼等发明闪烁计数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产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发展了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1948年,张文裕发现子系弱作用粒子,并发现了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与布拉顿(W.H.Brattain)
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现代全息照相术前身的波阵面再现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1.Schwinger)费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别发表相对论协变的重正化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逐步形成消除发散困难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迈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等分别提出核壳层模型理论。
1950-1959
1960--现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A.L.Schawlow)和
汤斯1958年的预言。
1962年,约瑟夫森(B.D.Josephson)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64年,盖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1964年,克洛宁(J.W.Cronin)等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联合变换守
恒被破坏。
19671968年,温伯格(S.Weinberg)、萨拉姆(A.salam)分别提出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确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973年,哈塞尔特(F.J.Hasert)等发现弱中性流,支持了电弱统一理论。
1974年,丁肇中(1936--)与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别发现J/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3年,鲁比亚(C.Rubbia,1934--)和范德梅尔(S.V.d.Meer,1925--)等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W和Z0粒子。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