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东(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了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其中有4台1900米3大型低温乙烯球罐经组装和焊接后发现有大量裂纹。若这4台球罐不能按时交工投产运行,国家每天的损失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了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其中有4台1900米3大型低温乙烯球罐经组装和焊接后发现有大量裂纹。若这4台球罐不能按时交工投产运行,国家每天的损失将以百万元计,但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更不堪设想。王仁东应邀参加了对外技术谈判。并主持了乙烯球罐断裂力学安全分析攻关组的工作。他风尘仆仆地来去于现场、试验场和谈判桌之间,不讲吃住,白天调查了解各课题组和施工现场的情况,晚上搞计算、看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当时,日方提出一份断裂力学试验报告,认为球罐出现的裂纹是安全的。王仁东从理论上进行了说理分析,指出日方断裂力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将球罐修复后再用,并增加安全设施。日方技术专家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了我方近万美元的索赔。这次国际性较量的胜利,亦为我国争得了声誉。他还多次得到各部委的表扬,当时,原国家建委张百发副主任和原石油化工部孙晓风副部长都说:浙大这样的教授,我们要。
在此期间,王仁东撰写了《评伊藤田中公式》、《再评伊藤田中公式》等一系列有关乙烯球罐安全性分析的论文。他说: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但不要迷信洋人,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要走我们自已的路。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用断裂力学来评定工程结构安全性开始为国内部分企业所接受,这时,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来以此进行评定。王仁东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国内19个单位进行会战,他主持了第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CVDA)》的试验、制定工作,使我国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更趋成熟。
无私奉献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王仁东早年出国考察、进修时,选择了在制造破碎机、球磨机、回转窑等享有盛名的阿立斯却默斯机械制造公司,并担任该公司的顾问工程师。
在美国,他以精确的理论分析解决了破碎功规律和大型水泥回转窑托轮应力计算等大量生产实际中的难题,使美国专家对其刮目相看。
回国以后,他经常想到的是如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祖国建设多作贡献。他认为:高等学校和厂、矿、科研院所协作,不仅可获得不少科研课题,而且可以从中培养人才,带动高等学校教师梯队迅速成长和培养出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他还指出:高等学校参加生产部门的科技攻关,特别应在上升到理论及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起骨干作用。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60年代,他带领学生下厂参加技术革新,对工厂、企业的求助者从不拒绝,总是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例如,他支持过我国铸钢高压容器的生产;参加了国产30万吨合成氨配套氮氢合成气体压缩机设计方案的审查,并为该机校核了扭转临界转速当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隆机器厂生产超高压容器有困难时,他又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完成了仿瑞典ASEA高温等静压绕丝高压容器的计算;70年代初,当杭州制氧机厂在设计与2000米3/时、5000米3/时制氧机配套的透平式空气压缩机遇到困难时,王仁东不顾个人得失,毅然带着铺盖住进了工厂的集体宿舍,他承担了最困难、最棘手的转子临界转速和叶轮强度计算任务,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只能采用简单的计算工具来计算,他夜以继日地干着、算着,关键的数据,他都反复地计算和核对,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他的帮助下,杭州制氧机厂的产品顺利地投产了!之后,他又热情地指导朱国辉老师进行新型绕带压力容器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得国家发明奖。
此外,王仁东还结合工厂的典型产品,理论联系实际,编出了既有理论深度又切合实际的教材,并亲自为厂职工大学讲课。那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仍然风雨无阻地骑自行车到工厂为大家讲课,从不请假。一次在途中不慎摔倒,他不顾流血的右臂,忍住浑身的疼痛,准时赶到厂里径直进教室给大家上课,使学员们深为感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