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栋(2)
在电机工程上造诣高深、成就卓越且在国内外电机工程界中颇负盛名的萨本栋,于接到赴厦门大学当校长的任命时,曾考虑再三。他从事教学科研多年,原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为了发扬陈嘉庚先生毁家
在电机工程上造诣高深、成就卓越且在国内外电机工程界中颇负盛名的萨本栋,于接到赴厦门大学当校长的任命时,曾考虑再三。他从事教学科研多年,原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为了发扬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伟大精神,为了把厦门大学办成著名的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为了家乡福建培育精英人才,他不惜做出牺牲,毅然就任。
萨本栋接受任命的第二天,芦沟桥事变发生了。他在全面抗战的炮火声中抵达厦门,于7月26日正式上任。不久,战火就燃烧到了祖国东南沿海。8月24日,旅厦日侨开始撤退;9月3日,日本侵略军的炮弹和炸弹就落到了厦门市。地处厦门前沿的厦门大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师生的安全起见,翌日学校暂迁到当时的公共租界鼓浪屿,借用英华中学及闽南职业学校的部分校舍上课。重要的图书、仪器、标本等也尽量先移到鼓浪屿。10月间,萨本栋经与有关方面研究后,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便决定将厦门大学内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12月初开始搬迁。是时,福建交通极为不便,从厦门到长汀又关山阻隔。萨本栋周密筹划,妥善安排,抓紧时机,指挥若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将师生员工全部安全送达,于1938年1月17日在长汀复课。所有图书、仪器设备也赶在1938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大部运抵长汀,其余暂存鼓浪屿、漳州、龙岩等处,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从楼舍设备一应俱全的厦门校址迁到一无所有的偏僻山城长汀,教学与生活都遇到极大的困难。萨本栋迎难而上。他先租用长汀饭店和附近民房为教职员宿舍;借用专员公署,修整文庙祠堂为图书馆、实验室;然后在北山之麓等处建造新校舍,挖修防空洞。他办事极端认真负责,常说现在不是一个推诿责任的时代,所以事无大小,我都要亲为或与闻。边远山区,没有电力。改造的和新建的校舍,白天光线还可以,一到夜晚便漆黑一片,只有青油灯闪着如豆的黄光。这给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很多不便。萨本栋是电机工程专家,立即想办法动手解决。他带领几位理工科助教和仪器管理员,把学校分配给他乘坐的专用小汽车的发动机拆下来,改装成照明发电机,并亲自指挥安装电路、电灯,奋战几昼夜,终于使全校大放光明。同学们莫不欢欣雀跃。
当时萨本栋兼任数理系主任。1938年,数理系只有教授、副教授、专任讲师各1人,助教3人。为增强教师队伍,原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于1939年应聘来校。后来谢玉铭担任数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协助萨本栋办好厦门大学。
由于厦门大学内迁成功,物理实验仪器十有八九运到长汀,物理实验自始至终正常开设。开始时实验室比较拥挤,仅有普通物理和无线电实验室一、光学实验用暗室一。1940年初,扩展成普通物理实验室、光学实验室、暗室、仪器室、高等物理实验室及工房(仪器修理室)各一。
图书在内迁中也无甚损失,以后又订购大量中外图书供师生阅览。当时校内学术空气浓厚,数理学会常举办学术报告会,萨本栋曾作过方(矩)阵在电路上之应用的报告。校内出版的刊物有10种之多,包括谢玉铭主编的《科学》和《厦大学报》。以后又出版西文版《理工论丛》。
当时国家十分需要大量的土木建筑、机械、电机、航空等方面的人才,而福建省却没有一个工学院,即使厦门大学也缺乏开办工科各系的必要设备和师资力量。为适应抗战需要,萨本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他四面奔波、各方筹措,于1937年,创办了土木工程系(归属于理学院)并暂兼系主任。到1938年,土木工程系学生数达45人,是理学院中学生数最多的系(数理15人,化学28人,生物19人)。1940年,萨本栋又增办了机电工程系,且把理学院扩充成理工学院。1944年,他又筹备航空工程系,为厦门大学于1948年创设工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自1941年至1949年,厦门大学工科各系毕业生数达452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抗战胜利后,不少毕业生应聘到台湾省工作,为刚从日本占领下回归祖国的台湾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