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奎(1908— )(3)
旋转壳体,无论是筒形壳还是锥形壳,其稳定性分析都是本世纪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当这类壳体被杆件加强以后,在研究上就更为困难,而这类结构又被飞机和火箭所广泛采用,因此,对它们的分析吸引了众多力学工
旋转壳体,无论是筒形壳还是锥形壳,其稳定性分析都是本世纪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当这类壳体被杆件加强以后,在研究上就更为困难,而这类结构又被飞机和火箭所广泛采用,因此,对它们的分析吸引了众多力学工作者的注意。
1938年,王俊奎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时,曾以《加筋筒壳轴压稳定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他将加筋筒壳分为密加筋和稀加筋两类,并将密加筋化为当量光壳处理,将稀加筋看成杆、壳组合结构,用能量法进行分析。他的研究工作得到美国国家航空局(NACA)的重视,并对他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资助。他所建立的加筋筒轴压临界应力公式在NACA总结报告RB3J2B中被称为王氏公式。之后,他继续作这方面的探讨工作,美国的一流刊物《应用力学学报》(JAM)和《航空学报》(JAS)等发表了他的一系列论文。王俊奎成为当时加筋壳稳定性研究的先驱者。归国后,自50年代以来,他继续进行杆、板、筒壳和锥壳稳定性的研究,对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常温与高温状态、线性和非线性情况、保守和非保守问题等的壳体稳定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中涉及到轴向和环向加筋、三角形加筋、开口等多种结构。这些稳定性研究工作为飞机、火箭结构的分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倡导中国复合材料力学的研究
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它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大和可设计性等一系列优点,已在航空、航天、航海、机电、桥梁、建筑、体育及医疗等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70年代,王俊奎认识到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当代高新科技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新型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他除了自己指导研究生研究复合材料力学外,还在许多设计或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和工厂中积极宣传从事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多次组织材料、工艺、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1989年,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成立,王俊奎是主要创建人,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
近十余年来,王俊奎一直带领许多教师和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的研究。在选题中,他除了注重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外,还特别注意其应用背景与发展前途。经过他与研究生的共同探讨与开拓,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杆、板、壳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其中包括在轴压、外压载荷下,加筋或不加筋筒壳、锥壳的稳定性,非保守载荷作用下杆的稳定性,以及复合材料平板、曲板的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等问题。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复合材料板的层间剪切问题和不同的拉压模量对复合材料力学分析的影响问题等。最近他又指导研究生开始研究纤维和晶须增强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机制。
为科技推广和交流作贡献
王俊奎认为,高新科技的推广和交流是使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957至1979年,在他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期间,受学会理事长钱学森的委托,于1958年在西安主持了板壳力学学术讨论会。1962年,又在大连主持了极限设计学术讨论会。
以后,在王俊奎的发起下,1964年成立了中国航空学会,他于1964至1983年任该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他任该学会的理事长。在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期间,他多次发起并主持了全国性的航空科学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亲自宣读论文,发挥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学科带头人作用。他创办的北京航空学院《科研资料》、《北航学报》和《航空知识》都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一批科技刊物之一。
1984年,在王俊奎的倡导和努力下,又出版了《复合材料学报》,它为我国复合材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创刊初期,学报经费拮据,王俊奎为此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并将自己的科研经费2万余元捐给学报,使学报得以维持下来。目前,此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