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历史复习 > 历史百科 > 文章正文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2)

时间:2009-11-02 11: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从清军的现状来看,根本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这样的军队对付盗贼和民众还能勉强应付,面对近代化的世界一流军队,则毫无还手之力。 再来看看奸臣误国论。 道光帝在

  从清军的现状来看,根本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这样的军队对付盗贼和民众还能勉强应付,面对近代化的世界一流军队,则毫无还手之力。

  再来看看奸臣误国论。

  道光帝在林则徐之后,为抵御英国侵略者,先后任用了三个人:琦善、奕山、奕经。琦善先是攻击林则徐、邓廷桢,认为他们查禁鸦片操持过急,办理不善,接替林则徐至广州后又向英军摇尾乞怜,签订和议,丧权辱国,引起天下共愤,结果被革职拿问,抄没家产。奕山被授为靖逆将军后,一路招摇,耗时数月来到广州,在道光帝反复催促下贸然出击,结果一败涂地,广州城为英军所占,被迫签订《广州和约》。战败之后奕山不敢如实上报军情,反而编造战绩,邀功请赏,不明就里的道光帝居然听信谎言,奕山获得交部优叙的赏赐。是非颠倒,黑白颠倒。扬威将军奕经的行径同奕山如出一辙,一路花天酒地来到浙江前线,仓皇进攻失败后,谎报军情,掩败为胜,力主求和。

  从史实看,似乎真的是奸臣误国。所以有人假设,如果道光帝继续让林则徐主持广州事务,英军断无取胜可能。可惜道光帝误信谗言,把林则徐撤职了。英人在林未去之前,不敢在广东开战,既去林,当然就开战了。的确,林则徐是主剿派的代表人物,对英军的认识最全面,防范也最严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战争中被撤职的林则徐留在了广州城,后来的琦善、杨芳和奕山,在作战方面是非常尊重林则徐的意见的。虎门失守,广州沦陷,几乎完全是按照林则徐的作战建议进行的。至于英军舍弃广州而进攻定海,则是因为在广州没有找到能够代表皇帝与他们对等谈判的人,甚至连递交国书都无门,他们只能寻找一个距离北京更近的地方。此外,面对英军的船坚炮利,即使是林则徐也没有必胜的信心。在谪戌伊犁途中,他给密友的私函中写道: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可以说撤职造就了林则徐的神话,林则徐和勇敢战死的官员们被无限地抬高了,而他们的求和或者战败同僚,都被贴上了汉奸卖国的标签。把战争的失败推给一个皇帝和几个大臣,定义出一批汉奸叛徒卖国贼来是容易的,并且很能满足国人屈辱的自尊,但是那是谎言,是皇帝的新衣服。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兵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是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然而,对于这场叩关之战,除了极少数人的些许反省和觉悟外,中华民族开始认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影响,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波动,过后依然如故。被后人视为耻辱的《南京条约》,当时人却称作万年和约。而对于将我们打败的英国,当时人仍视之为蛮夷,很少有人去理性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获胜。或者出于狂妄自大的惯性心态,或者由于战败后不敢正视自己,或者一向缺乏反省的思维习惯,总而言之,中国人战败了,却没有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其实,战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于自己是毫无触动,对战胜者是精神胜利法。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佩里将军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并在佩里登陆的横须贺修建佩里公园,将其叩关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虽然中日两国文化有异,但是日本人善于反思自己和学习对手的优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果时至今日,当提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对清朝腐朽败坏政治的冷嘲热讽、对英国强盗逻辑的愤怒控诉,我们将愧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