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文化为骗子发展创造条件(5)
恰好县尹相公正在街边巡视,听得喧嚷,歇了轿子,吩咐手下拿来审问。众人中有怕事的,早己四散走开了;也有几个胆大的,站在一旁看县尹相公怎样断案。 二人当街跪倒,各诉其情。县尹问道:谁做证见?众人都上前禀道
恰好县尹相公正在街边巡视,听得喧嚷,歇了轿子,吩咐手下拿来审问。众人中有怕事的,早己四散走开了;也有几个胆大的,站在一旁看县尹相公怎样断案。
二人当街跪倒,各诉其情。县尹问道:谁做证见?众人都上前禀道:那客人丢了银子之后,正在茅厕边寻找不着,准备叫几个人下茅坑去淘摸的,却是金孝自己走上来承认了,引着客人回去还了他。这些都是小人们众目共睹的。只是银子数目多少,小人们却有所不知。县令说:你们两下里也无须争嚷,我自有道理。便命令手下做公的带那一干人到县衙来。县尹升堂,众人跪在下面。县尹喝令叫取裹肚和银子上来,吩咐库吏,把银子兑准后回复。库吏称完后上复道:,有三十两。县尹又问客人道:你的银子到底是多少?客人说:五十两。县尹又问:你的银于丢失了以后,是你看见他捡取的,还是他自家承认的?客人说:实是他亲口承认的。县尹说:他若是要赖你的银子,为何不全都昧了?却为何只藏起一半,却又自家招认出来?他拾的是三十两,这银子显然不是你的,必然是另外一个人丢失的。客人说:这银子实在是小人的,小人情愿只领回去三十两。县尹说:数目不对,如何能冒认得去?这银两合断与金孝领去,奉养老母;你的那五十两,自家去寻。断词一下,众人欢呼,客人只得含羞噙泪而去。(《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银铜》)
这是一则教人为善的故事,在《警世通言》第25卷也有类似的故事。故事的主题趋向这里我们暂不予以讨论,只是从骗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明代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与生活旨趣,体认当时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骗局,认同当时人心财欲的合理存在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个姓施名济的人,父亲生前将一缸缸黄金白银散埋于庭园各处,死时却没有遗下片言只语,这个施济自然也无从得知其父的埋金处所。后来施济以举家之力周济一位桂姓的落难人,并让桂生一家人依附自己,男耕女织,繁衍生息。
也是命运使然。有一年腊月初一日,桂生照例在桑枣园中面对银杏树烧纸钱奠酒。忽然看见一只白老鼠,绕树走了一圈,径直钻到树底下去了。桂生看时,只见树根浮起处有个盏大的窍穴,那只白老鼠兀自在穴边张望。桂生说给老婆听,莫非这老鼠是神道现灵?孙大嫂说:马瘦毛长,人穷智短。常听人说金蛇是金,白鼠是银,却没有神道变鼠的话。
不过信也好,不信也好,夫妻二人还是扛起锄头乘着夜色去挖,不想还真挖出这宝贝,二人从此大富,瞅着个机会远走他乡做了员外。当然,为富不仁的桂员外最后忏悔了,这是后话。(《警世通言桂员外送穷忏悔》)
总之,透视明清时期若干文化史资料,不难看出骗子文化同市民文化乃至居于主流的官方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广泛性与深刻性,是由中国的多维演进方向与小农经济的特性决定的。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