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3)
首先是保存了朱思本的《舆地图》,这是朱思本周游天下,考覆地理,竭10 年之力而成的一幅重要地图。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间已经非常少见了。所以罗洪先在《广舆图序》中说:访求三年,偶得朱思本图。又说:其所为画方之
首先是保存了朱思本的《舆地图》,这是朱思本周游天下,考覆地理,竭10 年之力而成的一幅重要地图。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间已经非常少见了。所以罗洪先在《广舆图序》中说:访求三年,偶得朱思本图。又说:其所为画方之法,则巧思者不逮也。然考郡史,不戴姓名,其图亦不多见,岂所谓本之则无矣乎?呜呼!又安知吾之诸图之不为长物也。可见朱图当时已很罕见,而罗洪先也考虑到地图不易流传的问题,所以才把《舆地图》改编成分省地图集的形式,使朱图才得以间接流传至今,为我们保存了元代这一珍贵地图文献。
此外比较重要的地图还有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的《混一疆理图》。关于李泽民和清■的事迹,中国文献记载很少。从朝鲜权近的一篇地图跋文中得知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颇为详备,而历代帝王国都沿革,则天台僧清■《混一疆理图》备载焉。建文元年(1399)明惠帝登极时,朝鲜贺使金士衡将这两幅地图带往朝鲜。至建文四年(1402)命李荟更加详校合为一图,又由权近增加了朝鲜和日本地图,合成新图名《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现在李泽民和清■的图早已失传,只能从朝鲜李荟和权近改编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略见其概要。其实罗洪先在编绘《广舆图》时,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还见流传,罗洪先还曾直接参考过李图。以《广舆图》中的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与权近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对照,可以看出两图的轮廓基本相似。不过以往都认为《广舆图》中的域外部分也都来源于朱思本图,这是错误的。因为朱思本的原序中说: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即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可见朱图主要绘的是中国内地,而不包括诸蕃异域部分。因此可以证明《广舆图》的域外部分,至少是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西域图等图幅曾参考过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的《混一疆理图》。现在这两幅地图已经失传,但是它们的大致内容则在《广舆图》中保存了下来。《广舆图》关于边疆部分参考过的地图,据文献记载共14种,有《大明一统图志》,朱思本、李泽民《舆地图》,许西峪的《九边小图》,吴云泉的《九边志》,先大夫的《辽东、蓟州图》,浦东牟、钱维阳的《西关》二图,李侍御的《宣府图志》,京本《云中图》,新本《宣大图》,唐荆川的《大同三关图》,唐渔石的《三边四镇图》,杨虞坡、徐斌的《水图》等。除《大明一统图志》和许西峪(许论)的《九边小图》有单行本外,其余多不见流传。《广舆图》中的九边图和诸边图,都参考过这些图籍,并把它们的精华部分保留在图内。其他如黄河图、漕运图、海运图等专题地图,以及大量文字资料究竟参考、吸收了哪些图籍,还大有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的必要。由于《广舆图》内容十分丰富,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自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前后初刻本问世以来,受到了普遍重视,先后翻刻达七八次之多。据目前所知,除初刻本外,尚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刊本,嘉靖四十年(1561)胡松刻本,嘉靖四十三年(1564)吴季源刻本,嘉靖四十五年(1566)韩君恩刻本,隆庆六年(1572)遂初书房刻本,万历七年(1579)钱岱刻本,清嘉庆四年(1799)章学濂刻本等。因此流传甚广,影响也非常深远。
《广舆图》开创了我国编制综合性地图集的先河,明嘉靖以后,直到清初《皇舆全览图》问世以前,国内出版的一些地图集多受《广舆图》的影响。例如万历年间汪作舟刊行的《广舆考》几乎和《广舆图》完全相似。崇祯年间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也只是根据《广舆图》的体例略加增改。其他如程道生的《舆地图考》,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潘光祖的《舆图备考》等,也多取材于《广舆图》,仅文字说明有所增加。直到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的附图舆图要览,也还是以《广舆图》为基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