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弘治十七年十月十四日(1504年11月14日)生;嘉靖四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564年9月19日)卒。地理学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弘治十七年十月十四日(1504年11月14日)生;嘉靖四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564年9月19日)卒。地理学。
罗洪先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罗循,是一个颇有声望的进士,曾任过镇江和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等职。因曾抗拒宦官刘瑾,在当时以颇有风节著称。罗洪先在少年时就勤奋好学。15岁时,得王守仁的《传习录》,就手抄而读之,昼夜不置,因此非常崇奉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后来又拜同邑学者李中为师。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处世为人以及学术著述奠定了基础。
嘉靖八年(1529),他25岁,考中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这在科举取仕的时代,当然是值得庆贺的大事,但是他对此却看得非常淡薄,他说: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不久就因病请求告归。至嘉靖十一年(1532)病愈后赴任。不久因父母丧又罢去。至嘉靖十八年(1539),召拜左春坊左赞善,充任经筵讲官。次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联名上疏,请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嘉靖常常因病不能处理朝政,但是却讳言太子临朝事。因此见罗洪先等人疏后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遂除三人名。从此他隐居山村,辟石莲洞,作正学堂,潜心读书其间。后来他的好友唐顺之应召为兵部主事,欲邀他一起为官,权臣严嵩也以同乡关系拟起用他,他都力辞不受,并表示愿毕志林壑。他为人正直,从来不为利所动。曾经有富人,以万金求他选墓地,他拒不受,并厉声说: 君不闻志士不忘沟壑邪?当时士大夫们都以为他是受佛家思想影响,才不重功名,不入仕途的。其实他是主张经世致用,并按王守仁知行合一精神而身体力行的人。他主张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因此他被贬为民后仍然关心国家安危和民间疾苦,对人才、吏事、国计民情留心查仿。当时地方田赋有很多流弊,经过他精心体察,提出尽丈邑中田,计亩而税的建议,使税收趋向合理。有一年家乡遭灾,他上书郡县,得粟数十石,都赈给灾民。有一次闽广流寇入吉安,当地官员束手无策,于是他献策守严而战力,寇遂遁去。
当时明王朝正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北方有外族的侵扰,沿海有倭寇的窜犯,他以不能直接报效国家而不安。便以搜集国家图籍,研习治国安邦本领为己任。史书上称他是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但是他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图学方面。他编撰的《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在我国地图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罗洪先曾任过翰林院修撰和给皇帝讲授经书的讲官,使他有机会能够遍观天下图籍和掌握国家文献资料。但是他对当时的图籍很不满意,在他提到编绘《广舆图》的经过时说:尝遍观天下图籍,虽极详尽,其疏密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访求三年,偶得朱思本图,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从而分合,东西相侔,不至背舛。于是悉所见闻,增其未备,因广其图至于数十。山中无力佣书,积十余寒暑而后成。可见《广舆图》是在元代朱思本《舆地图》的基础上,增补其他元明以来的地图资料编纂而成的,也是罗洪先贬职后在山村极艰苦的条件下,积10多年的心血而完成的。罗洪先在编撰《广舆图》过程中,在形式上,内容上和制图方法上都有很多创新之处。
在形式上,他把长广7 尺的《舆地图》改编成分幅地图集的形式。我国以往的地图多以规模庞大著称,但是由于这些地图不易保存,所以除了少数刻在碑石上的以外,都没有流传下来。罗洪先则把整幅大地图缩小分幅,改成书本的形式,这就大大改善了地图的保存、使用和刊印条件,使地图的雕版印刷和广泛流传成为可能,是地图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从内容上看,《广舆图》变单幅为多幅,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罗洪先把当时见到的各种地图根据需要编辑到统一的图集之中,构成一个内容更加丰富而系统的整体,从而能起到单幅地图所起不到的作用。它从内容结构上可分为以下四部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