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代钧
【生平简介】 邹代钧,字沅帆,又字甄伯,湖南新化人(今湖南隆回境内)。生于咸丰四年(1854),卒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六日(1908年4月8日
【生平简介】
邹代钧,字沅帆,又字甄伯,湖南新化人(今湖南隆回境内)。生于咸丰四年(1854),卒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六日(1908年4月8日)。中国清末地图学家。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外彩色地图铜版印刷的创史人,曾教过光绪、宣统两代皇帝的书;
祖父汉勋学问广博,擅长地理沿革,他受其影响,自幼爱好史地。光绪十一年(1885)秋以随员身份出访英、俄,归国后于1896年在湖北武昌创立舆地学会,从事地图译绘工作。编绘地图多用圆锥投影法,并标明比例尺。舆地学会共译绘中外舆图700多幅,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事业的发展。还在学校教授地理课程,著有《西征纪程》、《湖北地记》、《中国海岸记》等。
【主要成就】
邹代钧是中国沿革地理向近代地理科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在地图绘制与出版方面的成就尤为卓著。他复兴和推广了三角测量法与经纬度表示法的运用,同时采用统一的比例尺和投影法替代了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的方法,推进了中国地图绘制向近代科学方法体系的迈进。他创立舆地学会,专门经营地图出版事业,开中国民营地图出版之先河,推动了地理学的重要语言--地图的普及和推广。因其在地图绘制与出版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被晚清地理学界称为新化派,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往事略集】
邹代钧自幼受家风熏陶, 精研史地, 通测绘学。光绪五年〈1879年〉补县博士弟子员。谨遵父邹世繇之命,蒐辑乃祖邹汉勋之遗著, 千里迢迢,谒左宗棠于甘肃酒泉军次,求为校订。宗棠以代钧为故人之后, 喜甚, 畀以剞劂之资, 饬代钧还山校刊。讫事,代钧仍以父命奉遗书来金陵, 乞余为叙。〈左宗棠 :《邹叔子遗书序》〉
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随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正逢英帝国欲争哲孟雄〈即锡金〉为印属小国,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邮资刘瑞芬与英人交涉,刘召集随员商议,诸人相顾无语,独代钧引古证今,论述哲孟雄与西藏的历史的渊源,证其不属印度,使馆参赞英人马格里支持代钧的意见,代钧系地理学家, 其言凿凿,如据以译复英外部,保证万无一失。 刘瑞芬采纳了马格里的意见,英外部果无词以对。但清庭昏瞶,丧权辱国,结果还是英国侵占了哲孟雄。代钧在公余之暇,遍购欧美诸国地理图册书籍,潜心研究,发现了我国地图的经纬度与地球上的实际里数不相符 (即度里相差)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地图测绘上所用的尺不准确的缘故。他认为要纠正这个问题,必须象西方一样以地定尺,有了准确的尺,才会有准确的故。从而确定以法国的迈特〈米突尺〉来制造出一种在中国专门用于测绘地图的尺。根据他的计算,中国舆地尺为迈特的一百万分之三十万八千六百四十二,即0.308642迈特。从此,我国绘制地图,才有了标准尺寸。代钧随使英俄归国,被荐为会典馆纂修。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又电调他兼任湖北全省地图测绘事宜。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在陈立三、汪康年、吴德潇等维新派人士的赞助下, 独资在武昌巡道岭创办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一-舆地学会。 后张之洞开译书局, 仍留代钧负责海国地图的编辑, 1898年1月,湖南维新派人士熊希 龄、谭嗣同、唐才常等在六堆子教廉堂聚会,成立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学会推皮锡瑞、黄 遵宪、谭嗣同、邹代钧等主讲,并创办《湘报》。清末著名思想家郭嵩焘的公馆养知书屋也在六堆子,其房屋现均不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管学大臣张百熙奏以代钧任编书局总纂兼学务处提调官。次年任《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兼校对官, 书成, 开任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张之洞办两湖书院, 聘代钧为地理教席。后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 兼管学部, 代钧补员外郎, 迁参事厅行走, 均以病辞。后又被荐为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编绘《江苏全省舆图》, 甫脱稿, 即病逝于武昌。(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