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地理复习 > 地理学家 > 文章正文

曹延藩(2)

时间:2009-11-02 11: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理论建树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界中,曹延藩的理论研究是颇有建树的。50年代初期,苏联学术界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也影响到中国地理学界。面对这场争论,曹延藩根据马列主义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研究

  理论建树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界中,曹延藩的理论研究是颇有建树的。50年代初期,苏联学术界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也影响到中国地理学界。面对这场争论,曹延藩根据马列主义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研究生产配置的规律性。他提出生产配置是生产发展的一个方面的观点,认为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的配置,决不是意味着经济地理学既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又是研究生产力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利用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关知识,研究生产配置问题的学科。把生产配置作这样的理解,对解决当时两派的争论是一种有意义的观点。

  1958年,他带领一批参加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在广西十万大山地区进行三个多月的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曹延藩撰写了关于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一文,发表在1959年的《地理学报》上。曹延藩在1961年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的论文中提出:生产发展对于生产配置的要求与作用于生产配置的生产发展的条件之间的矛盾(简单说法,即要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会上通过几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大家的认识基本统一了,认为要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同时一致认为生产配置是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现象)。曹延藩在回忆这一次会议时说,提出和明确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是关于学科对象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化,为以后其他理论问题,如1962年长春会议关于自然条件评价问题的讨论打下了基础。因而上海会议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曹延藩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入了迷。在十年动乱中,曹延藩身心倍受摧残。那时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也被迫停止活动。但曹延藩始终关注着学科理论研究这个领域。由于曹延藩一直坚持理论研究,所以当1978年在长沙重新召开全国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的时候,71岁高龄的曹延藩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学当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长篇报告,概括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学28年来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为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拨乱反正带了个头。

  长沙会议之后,曹延藩受全国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撰写了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论文(刊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曹延藩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今后的理论研究,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重视对外国学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做到以中为主,中外结合;既能较正确地认识和说明国内外生产分布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又能较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生产布局与实践;它应当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相结合,综合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和部门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充分继承有用的传统理论成果和充分反映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曹延藩又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方向性意见。

  治学经验

  曹延藩十分强调说:自己总觉得学习很不够。十年动乱期间,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被迫停办了。1972年在讨论经济地理专业办不办和如何办的问题时,大家的意见是颇不相同的。刚刚恢复工作的曹延藩被大家推为组长带领调查组先去雷州半岛地区进行调查,然后又前往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进行探索性调查。经过调查,得出经济地理专业不仅在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考察、区域规划等研究方面有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城市规划方面发挥作用的结论。随后就在经济地理专业里办起城市规划进修班,把城市规划列为经济地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实践证明,经济地理工作者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曹延藩把这次调查看作是开拓性的调查,为经济地理专业开拓了新的领域。曹延藩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