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亚平
褚亚平,男,1923年12月生于张家口市,194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执教于北京师范
褚亚平,男,1923年12月生于张家口市,194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担任教授、系主任多年。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在地理教育界与褚绍唐先生并称为南褚北褚,是我国地理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和专家。褚亚平先生是从1948年开始教师生涯的。1954年参与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创建工作,并长期担任系主任,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工作三肩挑,以甘为儒子牛的精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地理教育人才。先生对地理教育事业的热爱、执着,在地理学科教育领域的高瞻远瞩,对青年学者的关心爱护和精心培养,深深教育和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因此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褚亚平先生在学术领域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地理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褚亚平先生在地理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做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提出要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方向发展,并为研究生开设出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关于地理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例如地理教学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地理课本系统结构模式地理课本内容一体化图式及动态结构乡土地理教学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特别是关于地理教材文字、图像、作业三个系统的思想,被许多地理研究工作者和地理教师在他们的文章中引用,对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革新、发展及理论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2年,褚亚平先生领衔主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地理教育学》专著,先生高屋建瓴,用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面对21世纪的社会需要新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反映地理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一个具有现代化形态的科学的地理教育科学体系。该书出版后,曾有专家评价此书:书中在地理教育的本质、地理教育现代化过程和教材研究、学校的地理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学校地理教育质量的评估,学生地理学习心理,地理教师的素质的探讨,对地理教育前景的展望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见解和成就。几年以后,褚亚平先生又在此书的基础上主笔撰写出版了《地理学科教育学》一书,以此不断推进地理教育学的发展。
除了地理教育学研究外,褚亚平先生还涉足地名学的研究,虽然先生自己称是半路出家,但在该领域也颇有建树,出版了《地名学基础教程》等著作。
阅读褚亚平先生的文章或聆听先生的教诲,会发现褚亚平先生的思维敏锐,常能站在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高度分析和评价地理教育的现实问题。之所以能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和先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分不开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任何动向,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课程改革,先生都非常关注,搜集各种信息进行研究,和学生进行探讨,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又常常能给学生们带来新的启迪。先生还很爱读书,很乐意接受新的事物,例如,1997年《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中译本出版后,先生立刻买来阅读,和我交换对地理教育数字化问题的看法,甚至建议我写信与美国的作者联系,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先生已退休十年,但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勤敏。近两年,先生又陆续为地理教育期刊撰写了《迫切需要强化地理意识》《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感受和思考》等文章,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为地理教育课程改革出谋划策。
给我和其他中青年学者感触很深的,还有先生对晚辈的关心和提携。当先生的学生或其他晚辈出了书,先生都非常高兴,我不止一次在先生家看到先生在为某本新作撰写书评,先生的书评从鼓励中青年学者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意义、特点都要做充分的挖掘,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先生积极联系出版社,为我国最早一批地理教育硕士出版了一本《80年代地理教育硕文》,该书收录了七篇优秀硕士论文,先生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前言。现在看来,这本书对于我国地理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真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标志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水平,而且对后来的研究生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先生主笔的《地理教育学》也是带着几个研究生毕业后仅仅工作几年的年青学者写的,那本著作对那些年青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先生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为后来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并给予很多及时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我在写此文时,刚开完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的换届选举大会,新的正副理事长大都是在先生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学者,这给我感触很深。我从1982 年读研究生开始,就跟着先生参加学会的活动,当时学会刚刚成立,先生荣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为学会领导的老先生还有我国地理教育的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张子祯、禇绍唐、陈尔寿、曹琦等先生。二十多年来,我通过参加学会活动,从老先生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人品和业精神、他们的理论建树使我受益匪浅。我常说,我是随着地理教学研究会一起成长的,是先生把我带到这个个人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地理教育发展出力的平台上。我想,学会共同成长起来的先生的其他学生也必会有同感。(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