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15年 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
每年的高考,四川有几十万学生通过这场独木桥式的考试升入大学。高考改革历来是广大民众关心、政府关切的焦点,承载了太多的期许和
每年的高考,四川有几十万学生通过这场独木桥式的考试升入大学。高考改革历来是广大民众关心、政府关切的焦点,承载了太多的期许和诉求。改革开放以来,高考招生制度一直在改革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大改革、规模大发展、质量大提高。尤其是近15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及考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公平有序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
由1%到21%:
四川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门槛
15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的1999年高校扩招,使四川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了21%以上,迅速迈入大众化门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则意味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31.49万人,比1978年增加近36倍,其中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论坛) 分别增长25倍和234倍。
双轨变并轨:
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全面接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招录学生,国家承担经费统一培养,而且毕业时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就业,这种模式称之为统招、统包、统分,亦叫单轨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1984年开始,国家允许高校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外,挖掘办学潜力,以指导性调节方式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培养和招收自费走读生。委培生由委托单位缴纳培养费,毕业后到委培单位就业;自费生由学生自己缴纳培养费,毕业后自主择业。于是,出现了公费生和自费生两种方式并列的现象,使高考招生逐渐演变成了双轨制。
1994年,国家在37所高校进行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即不再分为指令性(统招、定向)和指导性(委培、自费)计划。上大学不仅要缴费,同时也消除了国家统招计划招生和调节性计划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嬗变。到1997年,我省招生并轨改革全面完成。如今,除了军队院校和部分师范本科招生实行免费外,其余普通高校学生均是缴费上大学。与此同时,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部实现了市场化。
从文理全科到3+X: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助推素质教育
1985年以后,高考的总体趋势向减少考试科目方向发展。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推行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由理科考7门、文科考6门均减为3+2各考5门。1989年,高考在全国推行英语(论坛)标准化考试。到1990年,全国29个省(市、区)有一半以上的科目实行了主、客观题分卷考试,客观题大面积采用机器标准化评卷。1999年,开始推行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广东率先开始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推行这种模式。
四川从1995年实行3 2科目设置方案,直至2001年起实行3+X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并沿用至今。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外语考试增加听力测试;X是指高中教学科目中除语、数、外的其他科目中的1至多科,随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完善和推进,X再进一步演变为目前实行的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内容改革体现在命题上,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通过命题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