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学院”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构建(4)
到1956年,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艰苦奋斗,北京地质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人才培养方面,5年中每年都有毕业生分到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工作,成为地质战线的生力军,基本满足了国家急需查明
到1956年,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艰苦奋斗,北京地质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人才培养方面,5年中每年都有毕业生分到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工作,成为地质战线的生力军,基本满足了国家急需查明矿产资源的人才需求。
1952年,时年19岁的大连少年戚发轫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自此结缘航空航天。同年10月,他所在的清华大学航空系与全国其他7所高校航空院系合并改组为北京航空学院,这也注定了50多年后,戚发轫成为了这所学校最负盛名的毕业生之一。
在与航天事业相伴的50多年生涯中,戚发轫在35岁时便担当了东方红1号的总设计师,那时的他被称作是中国航天的18勇士。从东方红2号、风云卫星等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彪炳千秋的里程碑,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戚发轫与10万多名终身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北航学子一起,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在茫茫戈壁荒漠和大山深处,为祖国的国防建设默默奉献
我觉得5年的大学生活给我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使我有可能在以后几十年里确实为国家、为航天事业做些工作。戚发轫说。在北航50多年来治学育人的峥嵘岁月中,为祖国现代化国防建设输送了10万余名航空航天人才,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六个型号火箭的总设计师王德臣等优秀师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航天英雄首次造访太空之时,有17位北航校友担任了载人航天7大系统副总以上职责,占总数的47%,还有数十位校友是分系统负责人。
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创建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总的说是成功的
院系调整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较大发展
你可曾记得母校,/刚翻起第一块泥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歌舞在宿舍的走廊。/当老师刚制定出,/第一个实习计划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去到工厂。/亲爱的母校,/我们和你一起成长,/接受你最亲切的教养。/再见吧,/学校,/师长,/如今,/你播下的创造者的种子,/我们要把它带到远方
这首诗是北京钢铁学院一名毕业生写的。当年,在八大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分配时,各个学校都在食堂、教学楼贴出了大红纸的分配光荣榜,上面分别写着分配的单位。同学们紧张地在那些最艰苦的地方找自己的名字,我在克拉玛依!我在玉门!有的学生发现自己被留校,当时就哭了,急忙找到系里,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北京钢铁学院1957届毕业生李依依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期间,面容清秀、身材娇小的李依依是校学生会文体部的副部长,还是北京高校女子短跑冠军。谁也没有想到,她主动放弃了在家乡北京工作的机会,执意奔赴国家钢铁基地本溪参加工业建设。
每天三班倒,实实在在地干活。因工作需要,我常会爬几十米高的炉顶。在新中国第一代女工长李依依的手臂上,至今仍留着在炼铁时被烫形成的大块瘢痕。她所负责的高炉炼铁利用系数连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红旗炉,荣登炼钢群英榜。后来,她又被分配到沈阳中科院金属所,从实习研究员成长为中科院院士,为我国的国防关键材料的研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她的丈夫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两人是北京钢铁学院时的同级同学。
如今,我们很难找到一组准确的数字,表明院系调整后八大学院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多少名优秀专门人才,但在1952年以后毕业的两院院士中,毕业于八大学院的有65人左右,绝大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
在记者采访时,很多人都不愿谈及自己,更愿意谈那些一直坚守在边疆、基层默默奉献一生的同学们。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一位老教授告诉记者,当年他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抱着为发展祖国地矿事业大干一场的壮志,始终工作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边远地区的矿山深处。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在生产第一线当了多年地质匠的学生,至今履行着自己毕业时干一辈子地质事业的诺言。1966年前,北京地质学院培养了2万名毕业生,平均每100个学生中出一个省部级劳模。(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