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学院”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构建(2)
由于缺少搞建设的经验,因此当时非常倚重苏联专家。在教育战线,大批苏联专家担任各个高校的顾问,并从事着学校具体的教学工作及有关研究工作。至1952年年底,最早一批的苏联专家187人来到中国,其中有98人被聘为大
由于缺少搞建设的经验,因此当时非常倚重苏联专家。在教育战线,大批苏联专家担任各个高校的顾问,并从事着学校具体的教学工作及有关研究工作。至1952年年底,最早一批的苏联专家187人来到中国,其中有98人被聘为大学顾问。截止到1958年,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先后聘请了794名专家,担任顾问或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其中理工科专家共484人,占65%。而中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和进修教师亦高达9106人。一夜之间,大学校园里,哈拉绍(你好)成了最流行的语言,列宁装成为学生衣着打扮的时尚,《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校园舞会上最熟悉的旋律
教育部规定,从1952年秋季起,大学从一年级起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按照苏联模式设置专业、设置教研室,组织编译苏联教材。从1952年至1956年年底,全国共出版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译本1393种。学制也学习苏联,由传统的4年延长为5年。大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也按照苏联经验分为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曾经学自英美大学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等制度被取消。
经过3年的努力,1952年新中国圆满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并且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党和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根据计划,中国政府确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实行苏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与此相适应,包括教育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领域,都加快了大幅调整的步伐。其中,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当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迈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何东昌回忆说:当时,党中央制定了新中国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这反映了全国人民建设富强国家、尽快加强国家实力的强烈和迫切的愿望。而高校院系调整正是为了适应国家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培养工业建设人才的重大举措。
院系调整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初步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八大学院的创建
1952年4月16日,经政务院批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公布,高校院系大调整的序幕由此拉开。
从八大学院的创建中,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和变化的幅度:
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组合成立;北京钢铁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业学院采矿、钢铁机械、天津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8所高校的航空院系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由北京农业大学机械系、北京机耕学校及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由原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森林系和清华大学的相关专业合并成立;北京矿业学院由焦作工学院、清华大学采矿系、北洋大学采矿系及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合并成立,并从天津迁校北京;北京石油学院由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与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合并成立;北京医学院由原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成立。
当时中国最好的两所高校清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被调整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虽然作为文理综合性大学予以保留,但工科专业也被调整到其他学校。
据一位老教师回忆,当时决定学校哪个系哪个专业与谁谁合并,实施进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仅教师马上走,相关专业的学生也一起跟着走。所以当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都是在西北某大学入的学,却在东北某大学毕的业。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阐明院系调整要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重大意义。社论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地准备走向工业化。要发展工业,首先是重工业,就迫切地需要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工业技术人才,对国家的工业化具有决定的意义。全国工学院的调整对于我国工业人才的培养将有重大的贡献。(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