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辅导 > 文章正文

实用资料推荐:高考语文真题研究经典范例(2)

时间:2010-02-03 16: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2009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卷当中,文言实词专项考查题共20道(上海卷有3道,2道主观题,1道通假字专项考查题),涉及的实词共有70多个,其中,双音节合成词有5个(引却、魁垒、自分、庶几、吾侪),“干、会、过、加”

  2009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卷当中,文言实词专项考查题共20道(上海卷有3道,2道主观题,1道通假字专项考查题),涉及的实词共有70多个,其中,双音节合成词有5个(引却、魁垒、自分、庶几、吾侪),“干、会、过、加”等词语分别有两个地区考查到。虽然与教材中出现的形式不完全相同,但至少可以看出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与课文的联系还是非常密切的。

  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率倜傥非常之人”(2009年江苏卷)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德自分死矣”(2009年湖北卷)与“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中的“自分”,“见其面斥人过”(2009年福建卷)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过”等。这一类词语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有的文言实词虽然考查到的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该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如“逡巡弭耳而去”(2009年湖北卷)中,“弭”解释为“低垂”,而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有“吾能弭谤矣”,“弭”解释为“平息,消除”;“规小得而大失者也”(2009年重庆卷)中,“规”解释为“谋求”,而《劝学》中有“其曲中规”,“规”解释为“圆规”等。这种情况在高考的考查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常常是难点所在,重点考查考生依据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前一种情况,属于直接考查,词语的意义与课文中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只是语言环境不同,注重的是对考生迁移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考生要注重积累,夯实基础,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后一种情况,属于关联考查,词语“面孔”熟悉,而意义“形象”陌生,注重的是对考生扩展能力的考查,须要考生在掌握词语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依据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理解文言实词还要学会推断和揣摩。

  但不管怎么说,学好课本是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Step 3 —— 品悟解题通法

  解答文言实词类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熟悉命题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解题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考生参考:

  1.语境推断法

  被考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考生可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作出判断。当然,考生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而作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准确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突破口。

  2.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句式特点和词语组合方式是有规律的,词语的词性以及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决定了词语在句中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来推断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形容词充当等,据此,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大致判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其意义。

  3.类词对应法

  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这些句子或短语中,相对应的一些词语常常成对称状呈现,这些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利用这一特点,考生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与之对称的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此外,一些双音节合成词是由两个语意或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考生可以依据语境判断其偏向于哪一个语素的意义;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知道一个语素的意义就可以判定合成词的意义。(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