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
有一天,我的中心来了一对母子,孩子大约4、5岁的样子,表情很拘谨,一直是小心翼翼的看着他的妈妈。孩子的妈妈呢情绪比较激动,似乎很
有一天,我的中心来了一对母子,孩子大约4、5岁的样子,表情很拘谨,一直是小心翼翼的看着他的妈妈。孩子的妈妈呢情绪比较激动,似乎很烦躁。进来后,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孩子。她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淘气,总是问这问那的。有时候,自己正在做着家务,他也不看架势,也缠着问这问那。
我说,哦,是吗。是不是有时候你的心情有些烦,面对孩子的问题就没有心情回答。是吗?而你的心情好的时候,又能够和孩子说很长时间的话呢?
是啊。这个妈妈说。其实孩子似乎也很不错,还算是比较懂事的。只是有的时候,他的问题太多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难么,你们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烦躁,也会劈头盖脸的冲孩子发脾气呢?是不是也有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情况呢?
困惑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没有问题人就没有可能成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类进步的文明轨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样的话题,我们如何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怎么样回答这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是埃里克森,一位杰出的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针对人的发展,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弗洛伊德)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这八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这个时候的妈妈需要及时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关照孩子的生活需要,满足孩子,让孩子感动温暖舒适。同时以积极的完全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以快乐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建立孩子对于妈妈的信任关系,预防孩子将来出现与妈妈的心理隔阂,防止产生不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坚持经常与孩子保持积极快乐的身体的接触,拥抱孩子。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这个时候的孩子,会通过模仿妈妈的行为,学习生活的本领。如果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提出的问题缺乏积极的回应,缺乏肯定,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遭受打击,孩子探索学习的动力遭受挫折,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做些他们认为好玩的事情,表现自己的能力,通常也是(妈妈认为)孩子自己的能力做不好,容易造成孩子伤害的事情。比如孩子自己倒热水,拿刀具切割东西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这么做才能够保持孩子自动自发的热情和动力,而不至于使孩子退缩愧疚呢?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的回应,肯定孩子的思考行为,肯定孩子学习的欲望。同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给予答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