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家长必读 > 亲子沟通 > 文章正文

“懂”和“不懂”的区别

时间:2010-09-01 16: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把心都快掏出来了,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的心都操碎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见起色天底下的父母,没

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把心都快掏出来了,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的心都操碎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见起色天底下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可是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这里面有一个懂和不懂的区别,会和不会的差异。

我们不妨举几个事例来说明。

事例1一位奶奶告诉我,说:这个孙子可愁死我了,快上中学了,还整天玩,管管他,成绩就好点,不管马上就下来。

事例2母亲用芭比娃娃来诱使孩子做某件事,孩子不从。母亲说,那就不给买芭比娃娃了,孩子说,那就不要了呗。后来,这位母亲对我说:孩子软硬不吃,真让人没办法。

事例3中央电视台到一个舞蹈班去选伴舞演员,全班只有一个小女孩落选了,因为需要的是长头发的孩子,这个孩子既伤心又低落,想要退班,妈妈很焦急,就去安慰孩子,可是没想到越安慰越糟。

事例4有一个男孩子,刚上初中不久,被遇到两个男孩子在楼道里面挑衅,斥责他在考场上没有帮助他们。孩子不服,和他们发生争执,被年级主任看到,年级主任喝斥他们,并要求他们每人写检查。孩子很敏感,心里想不开,回家跟妈妈说,妈妈说:老师做的没错,应该听老师的话。孩子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压抑。没想到第二天到学校上早操时,校园广播里居然正在播放自己的检查。孩子内心由此受到很大的挫伤,一年以后,孩子渐渐地患上抑郁症,又过了一年,孩子因为行为异常,休学在家。

学习成绩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头疼的问题,事例1中的奶奶也不例外,但是大部分人的努力的方向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才有出息,向某某名牌大学生看齐;然后监督孩子做作业,为孩子买辅导书,选择好学校,请家教老师,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这种做法劳民伤财,却见效甚微,父母也不想这样,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他们不懂。后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父母朋友可以仔细阅读。

事例2中的妈妈通过强制或者诱惑来促使孩子做父母想让她做的事。可孩子个性很强,不为五斗米折腰,结果妈妈就说人家软硬不吃,也许孩子个性弱一点,就会中了妈妈的招,妈妈可能会满意,但是孩子就惨了,为了奖励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变得毫无个性,毫无生气。

身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不一定按照父母的想法做就是好的,假如孩子做得真的不好,也不应该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去促使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应该引导孩子内在态度地转变。通过外力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终是不能长久的。

事例3中的妈妈虽然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心宽慰孩子,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安慰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首先,挫败、落选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能避免的,与其等到孩子将来在重大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不如从现在就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说:没事儿,孩子,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别太放在心上。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妈妈并不想安慰你。聪明的人不会为自己无法把握的机会难过,而应该为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而努力。

事例4的妈妈是一个粗心而蒙昧的妈妈。首先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能理解孩子的逻辑。因为孩子最大的痛楚在于他不能接受学校的不公。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努力不做错事,可事实上,他没有犯错却依然受到惩罚,而且被公布于众。或许对于粗枝大叶的孩子,这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它就成为了一个让孩子无法走出的死胡同。学校不公地对待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妈妈却让自己尊重学校的做法,这样学校和家庭两扇门都对孩子关闭了,孩子就生出了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巨大失望。如果妈妈懂教育的话,她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在考场上不作弊以及和那两个孩子据理力争的做法,为孩子所受的不公鸣不平;然后,引导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要理解并宽容别人的做法,不去计较和放大这种事情给自己的烦恼。做人不可以太脆弱、太敏感,应该能经得住一些挫折和误解。(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