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有些痛---省级优秀学生心理教案(2)
那我们就不妨假设一下,你的心愿立即就能实现 ,你马上就可以转学,去你想去的任何一所你所希望的当地的中学。然后我们来综合比较一下,哪所学校对你更适合,就用你的期望作为评价的标准,好吗?她点点头,我立即拿
那我们就不妨假设一下,你的心愿立即就能实现 ,你马上就可以转学,去你想去的任何一所你所希望的当地的中学。然后我们来综合比较一下,哪所学校对你更适合,就用你的期望作为评价的标准,好吗?她点点头,我立即拿出一张白纸,画了一张表格,请她来打分。如下:
现在学校得分 理想中的当地学校得分
英语 10 7.5
同学氛围 10 10
能力锻炼 10 8
心态 10 13
总分 40 38.5
为了让她做出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价,我采用了请她将现在的学校都评为10分,然后以此为标准,相应地给理想中的当地学校进行打分的方法。前三项下来,她对理想中的当地学校评分,除了同学氛围一项持平外,其他两项居然都是低于现在学校的。于是我又加上一项她在前面的谈话中一再提到的心态,这一次,她给理想中的学校打了个高分,高出现在学校三分。我又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重要的项目我们没有列入的了吗?她认真地想了想,摇了摇头。
我将表格放在她面前,说:从这个评价结果看起来,综合而论,是否还是现在的学校对你更适合些呢?
她低头不语。只低声说了一句:林老师,我还是想转学。
沉默。
过了一会儿,她似乎突然想起什么,说:对了,老师,上一回我还做了一份我们当地中学的考卷,做完我给自己评了分,结果只有96分,但我一位小学同学,以前成绩与我不相上下,这张考卷,她可是考了98分呢!所以我觉得还是那边的教育质量好,能出好成绩!她的情绪似乎突然振奋了一下,为这个新找到的理由。
我笑着请她思考三点:
第一,这份卷子是当地中学出的,是否意味着可能与他们平时的教学风格较为一致,而可能与我们这里的教学风格就不一致,你在完成这份卷子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第二,中考,高考这样一些重大的考试,一定就按当地中学的风格出卷吗?
第三,这份卷子你和你的小学同学相差2分,是否就一定说明你现在不如她了呢?
她似乎有些失望没能用这个例子说服我。
这一个过程下来,我明显感觉到来自她内心的心理防御,而以她的智力水平,足以将她的内心世界掩饰得相当周密。
于是,我试着通过房树人测验来了解她。我递过一张A4纸和一支2B铅笔,请她在上面画一幅画,画什么都可以,只要包括房子,树和人三个因素就可以了,房子,树,和人的数量,大小等都不限。
她没有太多犹豫,立即在纸的中央画了两座紧紧相邻的房子,三颗树,一个人。
在房树人的测验中,画两座房子的并不多见,我想,这或许就是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吧,于是,我问她,你画了两座房子,是怎么考虑的?
她说:我没有考虑过,就是想画两座。----这两所房子应该就是她内心的投射了。
于是我继续深入:那这两所房子分别是谁住的呢?她脱口而出:左边的妈妈住,右边的爸爸住。
那么你住哪儿呢?
她想了一想,指着左边的房子,说这儿。我立即意识到可能是她的家庭出了问题,导致她想转学的根本原因或许也在此。
于是,我请她在画上添上她的爸爸妈妈,她毫不犹豫地就将妈妈和爸爸一左一右地画在画中人的两边。
那中间的是你吗?
是啊,她说。
她的家庭真如她画的三个人那么快乐,和谐吗?或许这只是她希望别人所认为的情况?画中的三个人只是一种掩饰而已?这时,画上的三颗树引起了我的注意,你觉得画中的这三颗树是否有点像你们一家三口呢?她没有否认。
如果是的话,哪颗树代表你?哪颗树代表你妈妈,哪颗树代表你爸爸呢?
她立即指着左边的两颗树说:这是我和妈妈,又指着右边的树说:这是爸爸。这和刚才她对于房子的安排完全一致。
在这幅图当中应该就装着促使她转学的深层心理动机。
这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响起了。我将她送至教室。她父亲已经打电话给学校,正在赶往学校的路上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