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家长必读 > 明星家长 > 文章正文

3—5岁儿童识读“六戒”

时间:2009-12-19 10: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摘要:国内外儿童发展的语言心理研究一般认为: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前后,书面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6岁前后。在儿童口头言

  摘要:国内外儿童发展的语言心理研究一般认为: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前后,书面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6岁前后。在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与书面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之间显然存在一个发展着的过渡期,这个发展着的过渡期,也就是3-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这个过渡期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母语教育的过渡;其二是,学前到入学初期的母语书面语教育的过渡。关键是4-5岁年龄段书面语发展的过渡。
  国内外儿童发展的语言心理研究一般认为: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前后,书面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6岁前后。在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与书面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之间显然存在一个发展着的过渡期,这个发展着的过渡期,也就是3-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这个过渡期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母语教育的过渡;其二是,学前到入学初期的母语书面语教育的过渡。关键是4-5岁年龄段书面语发展的过渡。

  母语教育关键期的过渡问题,涉及一系列基础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范围很广,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任何无所作为和盲目开发的做法都是需要质疑的。其中特别需要警觉的是盲目开发所带来的弊病,是为六戒,其中过早、过滞、过度三戒属于识读观念方面,即:

  一戒过早。既然2岁前后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那么,这个时期的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如何?这是进入过渡期的前提基础。一般说来,儿童在34岁时词汇量迅速增长(词汇1730个);45岁时言语交往异常活跃,发音明显准确(词汇2583个);56岁时词汇、句子质量已有显着提高(词汇3562个)(中央教科所史慧中课题研究成果)。这说明儿童识字接触书面语的时间当在4岁为宜,因为此时言语交往异常活跃,发音明显准确,而识字的基本前提是发音准确。此前,应当充分利用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迅速增长词汇量为言语交往异常活跃做好准备。儿童语言发展必须注意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二戒过滞。研究表明,在35岁这个时期,由于儿童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化进程,拓展了活动范围和认识视野,开始了超出家庭范围的人际交流,学习、积累了基本的生活经验,这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语言需要,这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社会发展今非昔比所使然。其中,脑科学研究的普及直接冲击着儿童心理研究、也介入了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从而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其要点之一是婴儿脑细胞数量与成人接近,而脑容量的增大是由细胞之间的网路连接决定的,网路连接又因接受外界刺激的数量和强度所决定,足够的刺激促成脑神经突触的增殖和网路连接的完善,成为儿童未来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对于发育正常的儿童来说,这种脑机制的形成在3岁时即可完成60%之多,因此,书面语可以为儿童言语发展提供无垠的认知空间。如果至今成人们仍然按20年前(再早更不消说)的经验或标准,低估当今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把目标盯在看图识字或大猫跳、小狗叫之类的儿歌上面,显然过于滞后。识读内容的选择要避免脱离语言环境的蹦单词,而以贴近自然与社会生活经验为依托,以扩展视野增长智慧为目的。既要有即时性内容,又要有指导性、发展性内容。

  三戒过度。在适当的时期、选择适当的内容是实现尽早阅读的基本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具有过渡期意识。既是过渡期就是一个过程,当然不是也不应该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那种过度追求识字量的快速是要不得的。儿童识字为着满足读书的需要,读书的内容决定识字的字种和数量,满足不了读书需要固然无益、但识字过量而用不上也惘然,很快会忘记。两种极端都会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困惑,造成识读的心理障碍。

  此外,属于识读方法方面还有死背、强拼、硬写三戒。

  四戒死背。识字当然要记,但记也有方法的灵活与僵死之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别。对于儿童识字来说,通常采用僵死的有意注意的方法居多,习惯于死记硬背,严重地挫伤儿童的识读兴趣。其实,灵活多变的方法,常常因其新异性刺激而有效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得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愉悦的游戏与平和的情境中凭借无意注意的识记,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所以,儿童识字读书不要刻意地定时、定量、定目标,而要提倡精心创设识字读书的情境(比如讲故事、逛公园、游大街),构思巧妙地排解心理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比如作游戏、看电视之类)。需要说明的是,死背儿歌不是正确的方法,一则识字关键是识形,所以必须建立字音和字形的对应,从指读开始,强调语感而否认指读是错误的;就汉字的特点而言,视觉分析字形的能力在儿童识读过程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从小要养成眼到、口到、心到。(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