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总和。”中国古话也说:三岁看大。因此,对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总和。”中国古话也说:三岁看大。因此,对于3岁以前的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尤其是加强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的小孙子元元1岁的时候开始独立行走。从那时起,我就注意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把握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
3岁前的孩子处于行为的敏感期,家长要抓住这个重要时机。我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耐心培养元元的生活自理能力。
元元1岁半的时候,对自己吃饭产生了兴趣。这时候,元元手的协调动作还不完善,常常笨手笨脚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但他硬要自己动手吃。我就顺应他的这种独立性要求,反复给他做用勺吃饭的示范,元元跟着模仿,从不熟练到熟练,以至完全运用自如。
当然,刚开始这样做时,孩子的用餐时间会延长,进食量也会减小,但可以通过添加辅食等方法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待孩子学会独立用餐后,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元元经过我的训练,到3岁的时候,就能够像大人一样熟练使用各种餐具吃饭了,而且吃得又快又多。
二、 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
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千万不要嫌孩子在劳动时碍手碍脚而剥夺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元元养成劳动的习惯。
1.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元元睡觉前后,我为他叠放被褥时,都让他在一旁看着,我一边做,一边告诉他铺床叠被的次序,然后叫他自己动手实践。训练一段时间后,元元就养成了自觉叠放被褥的好习惯。
2.让孩子学会为家庭成员服务,养成大家的事大家做的劳动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集体。家长要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孩子由自我服务转向为家庭服务,鼓励孩子做些家务劳动。
我扫地的时候,元元也跃跃欲试,为了鼓励他的积极性,我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把小扫帚,让他和我一起扫,孩子干得很起劲。习惯后,一看到地上有脏东西,不等我说,元元就会自己拿小扫帚打扫干净。
三、 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处事能力
3岁以前的幼儿,虽然大都处于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发育阶段,但已有初步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条件,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
1.建立孩子与家人双向沟通的社会交际基础
元元刚学会说话,我就教他一整套家庭社交礼仪,让他懂得尊重长辈。每天早晨起床时,我要求元元向全家人问好,给他东西时说“谢谢”,外出时对家人说“再见”,如果他忘记说我就要求他回来再说。这种不厌其烦的训练对元元形成讲礼貌的好习惯作用很大。他稍大一点时,就很自然地把这套习惯从家庭延伸到了外界。
2.鼓励孩子与他人特别是小朋友开展社会交际
1至3岁的幼儿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与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机会,使孩子养成合群精神、集体意识。
我经常带元元和与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有时还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开始时,他与小朋友玩各自的玩具,后来便开始互换玩具玩,以后又发展到共同分享一个玩具。在这种过程中,孩子的集体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在集体中,元元还学会了竞争。他与小朋友比赛骑童车,为了争得第一名,总是很自觉地去练习,从不需要我督促他。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