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专家讲座 > 文章正文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点评:名家热点入卷来(3)

时间:2011-06-15 13:33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江苏列出的高中14篇背诵篇目:尚未考查有三篇,师说登高虞美人。高中篇目《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2次,《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2次,《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

  江苏列出的高中14篇背诵篇目:尚未考查有三篇,师说登高虞美人。高中篇目《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2次,《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2次,《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次;初中篇目《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和《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则首次出现;课外名句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则相当熟悉;而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于中学生而言则相当冷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是从宗璞先生的长篇小说《西征记》节选而来,命题者拟定了“这是你的战争!”作为选文的标题。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先生曾撰文指出:

  “在当今的文坛上,宗璞是一个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孤独的旗帜。她近30年来,在高龄病中笔耕不辍的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心声立言。

  “尽管《野葫芦引》前三卷是明确地设置在“明伦大学”在八年抗战中的历史脉络中的,以“南渡”、“东藏”和“西征”为叙事结构,谱写了一代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但是,在对这三卷的细读中,我认为,我们可以看到,《南渡记》的着眼点在于写“事”――战事暴发,明伦大学师生南渡流亡,《东藏记》着眼点在于写“心”――国难中一代学人的悠悠护国之心,《西征记》的着眼点在于写“言”――为一代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青春学子立言。在《西征记》结尾的《西尾》词吟道:“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谁来把福留哭,欢留悼?把澹台玮的英灵吊?”宗璞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西尾》这几句词,正是我希望表现的一种整体精神。’这明确指出了宗璞先生以此书立言志向。

  “《西征记》把叙事背景展开在抗战末期的远征军与滇地边民携手反击日寇的悲壮画卷上。在叙述中,宗璞先生以汉赋的手法,从军到民、从我到敌,多方位、多层次地铺陈着这场战争的残酷、悲壮,在此底色上,她又以《诗经》一咏三叹的“兴”的手法将英勇献身的学子们的心声咏叹出来。在这部仅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宗璞先生以非常洗练的笔法描写了20余个性格鲜明、气韵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死言行共同构成了这幅感人至深的抗战画卷。”

  这些介绍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欣赏文章。命题者从小说情节的前后关联、细节描写如何体现人物情感活动、对话场景的对比分析与探究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四个角度切入设问,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实施了坚实的考查。

  鲁迅杂文进入高考阅读材料,《捧与挖》恐怕是首篇。概括论述思路、分析例证作用、解析例证间的关系、把握核心观点是命题者设置的四个问题,可以上手又感觉无甚把握,或许是考生的基本感觉。

  署名“网友泪凝”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此文不无裨益。

  读到鲁迅先生的杂文《捧与挖》时,我真正地感到朴实的语言中弥漫出一种愤懑,一种无奈和一种无声的呐喊。尽管语言略显幽默俏皮,但我想鲁迅先生是悲痛的,因为他痛中国人自以为是的“捧”、自讨苦吃的“捧”;尽管语言不动声色,但我想先生的目的是直截了当的,他希望广大中国民众能够摒弃自以为省力的“捧”,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到“捧”的结果是不断的“捧”,“捧”那些不易餍足的人,不断的不安,不安于本想因“捧”而苟安的“捧”。

  七十分的作文原题如下。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