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专家讲座 > 文章正文

高考作文慎用“给力”“鸭梨”等网络语言

时间:2011-05-10 15:48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南方日报讯(记者/吴敏 实习生/何亮)前日,新华社一篇关于网络语言“入侵”中小学生作文的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许多家长发帖表示,孩子受网络语言“毒害”太深,应当引起重视。“满嘴的‘杯具’,‘酱紫’,都听

  南方日报讯(记者/吴敏 实习生/何亮)前日,新华社一篇关于网络语言“入侵”中小学生作文的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许多家长发帖表示,孩子受网络语言“毒害”太深,应当引起重视。“满嘴的‘杯具’,‘酱紫’,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在广东中小学中,这种情况是否普遍?对于规范汉语写作,专家们又有何建议?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与一线的老师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调查教师称广东情况不严重

  虽然网络语言横行,但广东的中小学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属于偶然情况,并不严重。“有的学生会在作文里使用‘给力’,但是会加上引号。像这种我们能够理解的词,我们不会把它算作错别字,但是像‘酱紫’这种很偏的、一眼看上去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我们就会算作错别字。”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师附中语文科组长邹寿元说。

  广州市五羊小学老师许秀萍告诉记者,虽然与学生在日常口头交流、QQ签名上会出现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把“有没有”说成“有木有”之类,但他们在写作文时会注意分辨哪些词语适合或不适合。

  建议收进《新华字典》就可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认为,文字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语言规范,因此像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词汇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他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某些网络语言能够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和生动性,但是不能滥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持同样观点,他建议对网络语言应当区别对待。在他看来,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鸭梨’的意思和‘压力’是一样的,使用‘鸭梨’只是为了好玩,这样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但‘给力’能够被公众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仅生动有趣,本身也有独特的别的词语所不能替代的含义。”另外,他还提醒,像“躲猫猫”和“我爸是李刚”这样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网络语言会慢慢退出公众视野。

  邹寿元表示,在课堂上会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只有像“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用过的才能用“冒然使用其它网络词语是有风险的,毕竟学生是要过高考(微博)这一关的。当然,如果网络语言很普及了,被收进《新华字典》也是有可能的,那时我们肯定会允许他们在作文里使用了。”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