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必读:五堂课教你走好高三“理财路”(2)
“理财”启蒙:与故事中所提到的青蛙一样,在高三伊始,许多考生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是没有做到理财大师们所说的理性预期。“幸福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也就是说,对于效用大致
“理财”启蒙:与故事中所提到的青蛙一样,在高三伊始,许多考生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是没有做到理财大师们所说的理性预期。“幸福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也就是说,对于效用大致相当的事物来说,如果一个人盲目行事,好高骛远,预期收益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他所得到的“幸福收益”就会大大缩水。
同样,如果高三考生在打理自己的“资产”时,不能做到理性预期,而是盲目投资,那么,他的所得也会大大缩水。许多初入高三的考生和理财菜鸟们一样,都会滋生“只要我有钱,投资什么都行”的心态,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投资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异想天开。因此,对每一个高三考生来说,及早找准适合自己的规划目标,忌盲目、不切实际,合理预期,脚踏实地,这才是应有的“理财心态”。
“理财”实践:制定计划,其实就是理财上的“预算”。说白了,预算就是掂量掂量自己手中的银子,琢磨琢磨要办的事情,然后做出合理的规划。
克服“羊群效应”,做自己的“头羊”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指出: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大家都在抛售股票。其实,这就是“羊群效应”的实践版。事实上,许多高三考生也一样,在制订计划时,不结合自己的“资本”,盲目跟风,甚至直接照搬成绩优秀同学的做法。不可否认,他们的学习方法或计划中有大部分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有非常个体化、仅仅适应自己的部分。所以,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剔选鉴别,不能一味盲从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投资理财讲究方法,但方法再多也离不开三种关键心态:忌贪婪、不盲目、独立性。有了好心态,你还怕投资没有收益吗?你还怕制定不出适合自己的计划表吗?
休息其实也是一种投资
“休息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这是中国现今最著名的理财专家刘彦斌的一句理财名言。他指出,投资如果看不准时机,那就不如休息,休息也是一种投资。高三考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当然希望能够把时间掰成两半,然后都用在学习上。可是,古人早已告诉我们,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也就是说,并不是把时间的弓撑满就能获得最大的力量,适当松一松,或许会更有动力。休息也是一种投资,它提醒考生在制订计划表时要留出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等时间来缓冲,以便使弓张得更满。
统筹规划,分解目标
统筹规划是理财者必修的一门课程,将所有的事情纳入到统一的规划中,然后细化,做到条理清晰、任务明确。在制定计划时,可以重点将学习任务列出来,然后将其分配到每一周,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每一周中可以有多少时间学习,每项内容大致可以分配到多少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忙而不乱。需要说明的是,在计划中一定要安排严格的、足够数量的基本功训练,力戒好高骛远。
适时检查效果,防止“资产流失”
计划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当制定出计划并实施之后,考生们还应在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一个阶段后,适时检查效果。任何计划都不会是一蹴而就或完美无缺的,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适时检查效果,效果好,继续执行;效果不好,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必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
“理财”札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经过演绎,这句话在理财领域被广泛认可,人们说:认识自己再理财!同样,高三考生在抛出手中“银子”之前更要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以最优的投资成本,换回最高的回报率,你手中的资产也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值,而不是最终变成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