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生在京12年谈异地高考:一定要考回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这位少年都是个纯正的北京“土著”,他在这里生活了12年,是金隅和国安的球迷,喜欢吃爆肚,连吵架都先护着北京人。可从户籍上来看,他并不属于这座城市。 □因为自己的外地户口,他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这位少年都是个纯正的北京“土著”,他在这里生活了12年,是金隅和国安的球迷,喜欢吃爆肚,连吵架都先护着北京人。可从户籍上来看,他并不属于这座城市。
□因为自己的外地户口,他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排球比赛,不能参评“优秀学生干部”,更加不能在这里参加高考(微博)。尽管,他的成绩总是年级前5名,并且刚刚当选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当国务院发布“意见”,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之后,一切都有了改变的可能。人们开始期待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的实施细则,一位家长(微博)评价说:“那么大一块坚冰,就在面前破裂了。”
17岁的高三学生李雷是个帅气的大男孩。在北京一所重点高中里,他学习成绩优秀,是田径队的运动健将,刚刚过去的那个学年,他还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
生活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除了缺少一张北京户口。
从户籍上来看,他并不属于这座城市,也无法在这里参加高考。尽管他从5岁就跟着父母搬来北京,并且在这里一路读完了小学、初中。
“我也没辙呀。”李雷说,用的是流利的“京片子”。
谁都没有想到,希望会在这个时候降临。8月30日,国务院发出“意见”,要求教育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的升学考试工作。
在被身份的阴霾笼罩了12年后,希望开始降临在李雷的生活里。
我就努力装呗,装得一点儿都不在乎
听到消息之前,李雷原本正在自己的房间和同学一起写作业,突然听见妈妈在外面大喊他的名字。
“异地高考出新政策了!”这位激动的母亲说。她刚刚在网上看到国务院发布的那条“意见”。
还没来得及浏览具体的新闻,李雷的同学先高兴得跳了起来,把地板蹦得咣咣响:“你有希望和我们一起高考了!”
一向沉稳的李雷把“意见”仔细读了两遍,随即拿起手机,将主要内容用短信发给自己的老师和朋友。
“说实话,手还是有点儿抖。”他说。
在此之前,这个成绩优秀的男生几乎没有想过这样的可能。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年级前5名。从初二到高二,他一直是班长,还被校排球队教练评价为“最好的自由人”。
可“外地人”的身份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初中时,每当校排球队参加市级以上的比赛,这个“最好的自由人”都没有上场资格。据他的父亲回忆,儿子因此屡受打击,“一难过就一个礼拜过不来”。
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排球队。
高一时,李雷被老师推荐,参评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可因为“非京籍”的身份,他又被刷了下来。
好在最后,老师们为他争取到了一个破格的名额。据说,评选的时候,他的班主任、年级组长纷纷出来抗议:“李雷不够‘优干’,那就没有人有这个资格!”
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发生在高中刚入学时。针对京籍在校生,学校会为他们统一购买“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宣读通知的时候,老师站在讲台上告诉全班同学,所有人都要填写这张表格,除了李雷和另外两个“没有北京户口的同学”。
两年之后的今天,李雷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这个开朗的大男孩平常总是自称“自来熟”,对人际交往充满自信,可在当时,他却仿佛整个人被浸入了孤独的冰水里。
“我就努力装呗,装得一点儿都不在乎。”这个17岁的男孩说着,故作成熟地笑了笑。
而现在,当国务院发布通知的新闻出现的时候,一切仿佛都不一样了。曾经被很多专家、媒体评价为“绝无可能”的异地高考展露曙光,而李雷,也第一次对在北京参加高考燃起了希望。(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