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夜四点反思:最牛钉子户为何一意孤行
明天高考(微博)。这几天,围绕网络词语能不能写进高考作文、噪音禁令是不是过于严苛、高考孩子撕碎课本、高考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成为众多考生与家长关注的热点,并成为2011年高考前夕的”独有风景”。 透过现象
明天高考(微博)。这几天,围绕网络词语能不能写进高考作文、噪音禁令是不是过于严苛、高考孩子撕碎课本、高考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成为众多考生与家长关注的热点,并成为2011年高考前夕的”独有风景”。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些“风景”背后,隐藏的仅仅是高考本身的是与非吗?
■新闻背景:
6月5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交管局昨天发布高考交通保障举措,高考期间接送考生的车辆不受尾号限行规定限制,发生轻微违法行为的,交警不进行现场处罚,批评教育查验后即可放行。不仅北京如此,南京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禁噪条例、爱心的士的推出,也反映了社会对考生的“非一般”关爱。
保驾护航过头了?
□雷泓霈
将高考上升到草木皆兵的“战争”高度,不惜动用社会资源为高考保驾护航,已是社会对高考的常态要求,此举是为孩子创建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可看看每年的考试新闻,仍会发生考生迟到、丢失准考证、走错考场、看错时间等失误。
为何还有失误?是考生自己出现了失误。印度某动物园发生大火后,人们发现大象也被烧死了,拴大象的绳子很细,只要它挣脱,是能够得到自救的,但它被惯性思维拴住了,已经不会逃跑了。人也是这样。当整个社会为考生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宏大的外力性的考试护航,是否会让学生陷入“溺爱惯性”,考生自己的责任感和细心麻木迟钝很多。
如果我们不为考生提供无微不至的保驾护航,难道孩子就不能完成高考任务?就说噪声吧,平时在教室、学校和家里学习看书的时候,汽车喇叭声、人声鼎沸的喧闹,噪声是无所不在的,考生不是照样完成考试了吗?为何到了高考,我们就要打破这种生态型学习环境呢?这种环境的突然清净会不会对习惯噪声的考生造成遗憾和不适应呢?这种关心会不会形成一种好心的污染和干扰呢?
动辄动用、浪费公共资源为高考保驾护航,涉嫌资源和权力滥用。因为公共资源、政策资源都是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它的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司法程序,经过同级人大的授权。我们所有的保驾护航都没有经过人大授权,这是不够规范的。这种“高架护航”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行政乱作为的污染。
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是非常大的。据报道,如果人的大脑得到完全开发的话,可以将几人高的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对于绝大多数已经成年的高考生,他们已经具备这种人格和能力潜能,放开手脚,他们同样能干好。只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容易陷入“关心过度”,用好心代替了孩子的体验而已。
就算是孩子在考试中出现一些小失误,那也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社会、家长也没有必要用完美主义要求孩子。这种不完美反而是孩子吸取教训、提升心智成长的挫折教育和生动教材。
写到这里,想到了外国学生在上海参加的“洋高考”。400余名考生的考场门口,只有约20名家长。送考家长之一的中井先生表示,这次如果不是出差来上海,他也不会前来送考。独自从青岛赶来上海参加考试的一名德国考(微博)生说,出发前,都在青岛工作的父母拍着他的肩说:“好好干。”而另一位来自西班牙的高德莎对于中国家长人山人海的送考情形表示难以理解,她告诉记者,从小到大,自己都是独自一人去参加考试的。“洋学生”能将高考看得非常轻松,就能处理好自己的“高考事务”,我们的孩子同样能干好!
■新闻背景:
据6月5日江西卫视报道,湖北武汉一所学校高三的学生把课本撕成碎片,一起从楼上扔了下来,场面非常壮观。
如何发泄压力和不满
□张成浩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认为高考生撕碎课本抛向天空是学生的一种发泄方式——既发泄了对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不满,又让我们看到学生释放压力后激动的心情。(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