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冲刺好大学 高考仅是最后一棒(图)
冲刺好大学 漫画:姚万俤晋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 “如果只是拼高考(微博),学生自己的努力还在起作用,但如果变成了拼小学、拼幼儿园,拼的就是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当决定命运的关节点不断前移,教育资
冲刺好大学 漫画:姚万俤晋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
“如果只是拼高考(微博),学生自己的努力还在起作用,但如果变成了拼小学、拼幼儿园,拼的就是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当决定命运的关节点不断前移,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来越不公平。”
——晋军
6月11日下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高考入学机会调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座谈。长达3个多小时的讨论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零字班本科生王斯敏表达了同学们的心愿:“不管出生如何,我们希望每个人至少要有一个梦想,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个梦想。”
课题指导老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晋军博士强调,这次研究样本只限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但绝不意味着有关发现仅是这两所高校的问题,清华北大的入学情况同样会出现在其他名校。
高考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这是公认的社会事实。通过对清华大学近几年招生数据的分析,课题组发现,基于高等教育的社会上升通道正趋于狭窄,社会结构“定型化”渐成现实——晋军博士这样概括这次研究的意义。中国未来的社会流动该怎么办?这是需要全社会关注、思考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份报告?
晋军:这个报告的前身,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零字班5名大一同学学习《社会学概论》时的课堂作业,当时的主题是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谁更有可能上清华?”的研究只是其中一个个案。
后来,我和同学们都觉得这个例子比较有意思。再加上以母校作为研究对象,同学们收集资料、进行调查都比较方便,这样我们就逐步细化,直至形成现在这份报告。
中国青年报:报告中提到各地“超级中学”的超霸地位在影响教育公平。但是,能考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大都凭借的是真本事,这有什么不公平可言?
晋军:报告中说“超级中学”影响教育公平,并不是暗示“超级中学”学生在能力和努力程度上逊于其他中学学生,却更容易考上知名高校。我们的意思是,可能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在能力、努力程度上和“超级中学”学生不相上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超级中学”,享受不到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更不像“超级中学”学生那样容易得到名校自主招生的青睐,最后导致他们与名校的无缘。
年龄相仿、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都差不多的一群学生,只是有些上了“超级中学”,就相对其他人获得了更多考入名校的机会,这显然难言公平。
中国青年报:你们所说的“超级中学”是近几年的产物吗?
晋军: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县级中学的竞争力普遍还比较强。那时的学生、教师资源还不像现在这么集中,即使县级中学与地级市中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还是可以通过学生集中住宿、准军事化管理等措施来弥补。
但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化的趋势。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内,好的学生、老师都逐渐向有限的几所“超级中学”集中,县级中学开始走向衰落。
中国青年报:这也许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关。“超中”崛起“县中”衰落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晋军:县级中学的衰落直接影响到农村、乡镇的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渠道。对于大多数户口在农村、乡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上县级中学的可能性,比上省会中学要大得多。但现在通过县级中学考上名校的机会,要比10年前大为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超级中学”崛起,决定考生命运的时间节点在被不断前移。换句话说,学生能否上名校,表面上看是高考成绩在起作用,实际上中考成绩也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能否考上好的高中。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只有上了最好的高中,才能上最好的大学,而只有上最好的初中,才能上最好的高中。也许在未来决定一个学生能否考上好大学,可能是他上了什么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如果只是拼高考,学生自己的努力还在起作用,但如果变成了拼小学、拼幼儿园,拼的就是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当决定命运的关节点不断前移,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就越来越不公平。(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