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压力下的招生组:没有一所学校是干净的?(3)
如此形势之下,国内名校招生其实压力重重,即使北大清华,亦不能幸免。去年,北大和清华就爆出状元数“打架”的闹剧。北大披露的数据是,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第一名被北大录取;而清华公布称,录取
如此形势之下,国内名校招生其实压力重重,即使北大清华,亦不能幸免。去年,北大和清华就爆出状元数“打架”的闹剧。北大披露的数据是,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第一名被北大录取;而清华公布称,录取了九成的理科状元和三成的文科状元。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
还有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该校每年招生总结工作会议的议题,就是如何能够确保第三名的位置。如果招生的分数排到了第三,就是胜利;如果排到第四,那就“需要明年再努力努力”。
学生利益被牺牲
“大学不是用人单位,一所大学的成功不应该是招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是从你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是否优秀。”在一所非985高校的招办主任看来,每年招生时,招生组的老师不择手段揽才,其实都是各为其主,但倒霉的是学生。
冯玮就在微博里爆料说:大学为了在一个地方的分数好看一点,不惜调低在当地的招生数。有些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分数线能够超过竞争对手,甚至在一些城市只开放1个名额,哪怕原先放的名额不止1个,只要看着形势不好,就立刻调整,确保能有一个好看的录取分数线。
招生和人才培养“两张皮”的时代何时才能终结?陷于恶战的高校也不得不反思。清华招生办主任于涵日前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直言,招生的指标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数牢牢束缚住。这位惯于在全国各地囊括优等生的招生官很清楚,名校之间的招生战,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改革,还是之于基础教育,都会形成不好的导向。
长久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改进程,都会以大学招考模式为“风向标”。若名牌大学都只迷恋分数,那么让中小学逃离应试教育窠臼,就成天方夜谭;另一方面,集众多教育优势于一身的名校,若无法在招考环节突破惯有的人才选拔思路,在评价考生时无法完成从“高分”到“高能”的转变,那么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陷于空谈,而大学也无法满足公众对于教改的期待。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