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蕙青:加快拔尖人才培养 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2)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国基础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强强合作,实现了优势集成,为基础研究营造了相对稳定与宽松的环境氛围。同时,积极倡导高校师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激发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国基础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强强合作,实现了优势集成,为基础研究营造了相对稳定与宽松的环境氛围。同时,积极倡导高校师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激发了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和内在潜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中坚力量。
北京大学环境地球化学是2000年获得资助的首批创新群体。在该基金的有力支持下,群体的核心成员和整个研究团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群体骨干方精云教授和带头人陶澍教授已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学军教授和徐福留教授等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兰州大学化学合成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也是获得首批资助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西部高校人才严重流失,优秀人才的引进更是难上加难,兰州大学有机化学这一传统优势学科变得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给予了持续3期、连续10年的倾斜支持,培养和造就了以涂永强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队伍,使该学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促进交叉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孕育新兴学科
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其发展有赖于学科的渐进与交叉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极大地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有效推动了原始创新,从而带动新技术的革命,催生新兴产业,这已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一直将促进学科交叉、增强原始创新和孕育新兴学科作为主要目标。以项目作为载体,为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搭建交叉研究平台,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产生合作创新的研究成果。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丰富、人才密集、思想活跃等特点,这为高校承担创新群体基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得交叉研究成为高校创新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研究创新研究群体是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第一批创新群体。该群体在选择主攻方向和设立具体研究内容时,注重开拓新的领域,强调成员间的合作与优势互补,通过开展项目显著推动了电化学、理论化学、化学催化和结构化学等学科的交叉,不断培育出新的方向。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研究创新研究群体也是首批获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通过多年的努力,该群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逐渐优化,群体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影响逐渐增强,不仅在物理学科,并且在相关的化学、材料和生物等交叉科学的研究能力与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四、加强管理创新,推进体制改革,构建创新文化
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是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战略资源,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已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计划,创新群体基金从设立之初就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遵循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地实施了3 3和3 3 3的资助模式,改变了原来我国人才计划的短期效应,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人员的自主发展和潜心研究,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新模式。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了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转变了高校传统的小型、分散研究模式,促进了不同院系、不同学科间研究人员的合作与交融,从而更好地适应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与组织管理的需求。同时,通过创新群体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团结协作、务真求实、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推动了高校科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改革与创新的紧密结合。
过去10年,是我国教育和科技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我国优秀人才辈出的10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实施的10年间,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团队,探索出一套科学管理机制,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