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 报考政策 > 文章正文

林蕙青:加快拔尖人才培养 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时间:2011-03-10 13:10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今年是我国教育和人才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提升

今年是我国教育和人才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指明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规划的总体目标与方向,突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这既为我国高等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今年也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实施的10周年。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计划,旨在科学目标引导,增强协作创新,发挥团队力量,培育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冲击国际前沿。10年来,在该基金资助下,有计划、有目标地支持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在国内外科技和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等学校承载着我国人才培养的重任,承载着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教育部于2004年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该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实施帮助高校培养和聚集了大量人才,并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人才计划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构筑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体系。同时,以拔尖人才培养为核心,与高校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带动了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一、组织优势团队,面向重大需求,产生标志成果

  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资助了225个创新研究群体,其中高校获得122项,占总数54%。尤其在2009年,高校共有18个创新群体得到资助,接近总数的2/3。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高校团队坚持以科学的目标引导团队,以共识的方向凝聚人才,以创新的理念激励群体,持之以恒、勇于探索,在各自研究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形成特色与优势,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当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南大学先进材料致密化过程的基础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于2004年获批立项,2007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的带领下,该研究群体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致力于特种粉末冶金材料设计理论及应用、显微结构与性能调控研究。其代表性成果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航空制动材料方面的空白,为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化协同式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于2006年获得批准,2009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作为空管领域第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该团队瞄准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和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为我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二、强化基础研究,推动科教结合,培育拔尖人才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源泉。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一直以来都是将基础研究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从国内外高校的办学实践来看,基础研究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础研究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科学研究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的形成;(3)基础研究有助于保持和弘扬大学的优秀传统,有助于建立学术为先、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因此,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形成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