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集团被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圈地抢生源(2)
向农村考生如何倾斜 “在现实中,确有一些凸显个性化差异的考生做不到学科的全面发展,但可以为社会做出全面发展的考生做不出的成绩。”左惟说。 从最初作为选偏才、怪才的高考补充方式,到今年致力于社会公平,高
向农村考生如何倾斜
“在现实中,确有一些凸显个性化差异的考生做不到学科的全面发展,但可以为社会做出全面发展的考生做不出的成绩。”左惟说。
从最初作为选偏才、怪才的高考补充方式,到今年致力于社会公平,高校自主招生的每一步探索,都意味着对现有高考体制下的某些利益群体的触动。许多时候,来自方方面面的无形压力往往使高校的自主招生录取扛不起程序正义的旗帜;而重拾缺失已久的信用伦理,则更需要跨过那道信息不能公开的障碍。
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就是在伴随公众的质疑中一路走低的。即使教育部在最近下发的一份通知中要求,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在确定参加本校考核的申请考生时,应向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等适当倾斜。
有专家质疑:不按考生的实际考试分数和大学的实际评价结果进行录取,其中可能会有猫腻;在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对抢生源乐此不疲的背景下,名校们会给农村考生真正的实惠吗?给农村考生的名额会落到实处吗?
其实,向农村生倾斜的政策得到社会认可,从而为自主招生树立公信力的途径并不遥远。比如,可考虑由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明确的面向农村地区考生的评价标准,并将标准公开,以便公众监督。
有专家建议,如果在自主招生评价中,添入地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加分评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所处的相对薄弱的教育环境的“校正”。还有,高校自主招生一贯的单一分数标准(有的竟规定入选“计划”的考生将在高考中享受30至60分的加分),难以体现对学生能力及其素质的全面评价。对此,应考虑实行多元评价体系,以客观评价考生。
熊丙奇强调,从分数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这个全新的价值理念,特别需要通过自主招生高校向社会传递。
探索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
高校自主招生风向标的频繁变化,已影响了考生和家长们的心态。2010年,上海市一家机构的市民调查显示,83%的市民担忧自主招生政策的多变,会使孩子遭遇“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
2012年自主招生将全面启动,对此,不少网友期待教育部门对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中,存在违规承诺、替考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追究相关责任者的责任。有学者提出,自主招生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应当按高考作弊论处,
公开一向是防止自主招生腐败的重要途径。为了高校建立健康的自主招生秩序,教育部门有责任要求高校必须公开自主招生的所有信息,而非只是象征性地公开姓名、考号、省份和毕业中学。今年,针对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一名11岁的“神童”进法学院,舆论即要求校方公开该生信息,却只得到校方“招生符合程序”的回应。
多年来,自主招生被质疑对农村考生不公,其理由,一是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会使农村考生因付不起赶考成本而放弃机会;二是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更有利于城市学生发挥。可喜的是,清华大学此前公布的自主招生“自强计划”,已对公众质疑有所回应,规定了考生无需缴纳报名考试费用,并可向A志愿高校申请往返交通费补助。这表明,自主招生高校只要从学生利益出发,适当调整招生理念,就完全可以在自主招生中减轻学生负担、扩大学生选择空间、促进教育公平。
还有学者提出,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应该为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作探索。比如,能否将自主招生方面的管理、决策,由现在的行政部门交给独立的招生委员会,以避免自主招生过程受行政的干扰,同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特点,确定自主招生标准,并监督有关行政部门实施,由此提高自主招生标准的科学性。
自主招生改革不可倒退,因为这是一年前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精神。从历年自主招生的效果看,高考高分却走向平庸的学生不是个别。教育部门和自主招生高校都有必要反思其中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有创意的人才,创意需要个性、需要开发。对此,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郝显军提出,我们的小学和初中,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左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该尽可能给那些有个性、有特长、考试发挥不稳定的考生以机会。(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