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北大中文系教授:语文课改应和高考相生相克

时间:2011-07-29 13:56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本报记者 王乐  本报《高考语文非改不可了》一组文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教学研究工作。他所担任执行主编的“人教版”语

  本报记者 王乐

  本报《高考语文非改不可了》一组文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教学研究工作。他所担任执行主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目前在全国发行、试用的5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使用面最广的一套。近日,本报记者对其就语文高考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话题作了特别约访。

  目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梯度

  记者:课改已经实行11年,目前语文学科的情况究竟如何?眼下,语文教育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哪里?

  温儒敏:最近一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现在新编的教材,特别是中学教材都在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拢,应当说,编得都很有特色,各有所长,现在小学有11种或12种,初中有8种,高中有5种,但是不管哪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梯度不够。

  目前我们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梯度,这个问题首先是由教材产生的。以前教材较注重梯度,由浅入深,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课文深浅的程度,知识点的安排,甚至练习的安排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则是主题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教材基本上以主题划分。比如,你看有些初中教材,三年六本,有很多主题——家国情怀、亲情、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触、亲近自然,还有时政聚焦等等。既然基本按主题划单元,选文也按主题需要考虑。比如,生命礼赞,它围绕生命的问题;亲近自己,它围绕烦恼的问题来选,所以它对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的关系照顾得不够。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就是内容集中,分段围绕一个问题实施教学,人文性比较突出。但是这种划分单元的办法,很少考虑到刚才我讲的,其实语文也有难度系数,也有教学的适应度的问题,就是循序渐进的规律体现不了,片面理解。当初编这个教材的时候,一纲多本,很多出版社都要拼命地竞争,竞争的时候生怕通不过,要改革,首先看中的是人文性的问题,所以所有教材都往人文主题这方面去做,梯度不够,这跟历史情况是有关系的。

  目前这种教材的变法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了一些麻烦,教学规律的平面化,所以最近教育部提出要修改,要重编教材,可能会兼顾到这些问题。其实每一个单元怎么编都可以,但是你也要考虑到梯度问题,比如练习,知识点,你要把语文学习既要分解的哪些因素体现在哪些课里,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除了教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也是较大的问题。讨论对话看似开拓了学生思维与眼界,但不少课堂的讨论对话,并未达到真正探究性与启发性的效果;而在课外,不让学生读闲书、学生阅读量太小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方面,文笔似乎一直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我觉得,这个倾向并不正确,写作最终希望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科学素养与应用能力,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文人和作家,这从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到可喜的导向变化。

  课程改革要协调好和高考的关系

  记者:有观点主张,课程改革就是要摈弃应试教育,在您看来,课改与高考是否是一对矛盾呢?

  温儒敏:高考、中考一直而且仍旧是指挥棒。从理论上说,课改确实应挑战应试教育,改变眼下高考、中考指挥棒作用,但我认为课改应当和高考保持“相生相克”的关系。

  一方面,高考指挥棒不仅是负面的,也有正面作用,如何用好它是个学问。比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出得比较好:“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两句都是哲人的话,让学生发挥,这样的考题是埋头教辅、找标准答案的人没法考的。事实上,国外很多高考作文题也都是这样。但同时,今年有些地方的高考作文是“拒绝平庸”、“诚信”之类的题目,我觉得这不用考,学生都早有准备了。再比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作文题,结果85%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是一样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