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高招“暗战”勾心斗角 “预录取”成潜规则(3)

时间:2011-07-23 13:16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熊丙奇向记者解释,他给出的“预录取没有法律效力”的判断,是基于现行的规定和常识。他指出,目前在高校招生中,只有一种合法的预录取,即自主招生预录取,而当下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预录?痹诮逃康恼猩募⒚

  熊丙奇向记者解释,他给出的“预录取没有法律效力”的判断,是基于现行的规定和常识。他指出,目前在高校招生中,只有一种合法的预录取,即自主招生预录取,而当下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预录取”在教育部的招生文件并没有规定。

  他还举例说,据报道称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博)就曾上演“承诺录取”却最终变“大忽悠”的故事——当年,华中科技大学派人专程到广东顺德一中进行宣传,承诺达到一定分数线且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必录。不少学子信以为真,临时更改志愿,却被华中科大大大地“忽悠”了一把,校方在得到好生源后绝尘而去,有16名考生最终无缘华中科大。

  既要增加大学自主权,又要扩大考生选择权

  尽管关于预录取的效力等问题一度引起冯玮和熊丙奇等人在微博上的一场“口水战”,但在谈到目前高校招生“暗战”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之处时,两位学者都愿意化“口水”为“理论”,停止校与校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低层次竞争与争吵。

  不约而同地,两位学者都认为高校在招生时要尽可能公开相关信息,打破招生人员与考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上海一所高校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在高考录取期间接听咨询电话时经常能体会到电话另一端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哪怕是同样的问题,常常会再打过来一遍确认一次”。她坦承,招生人员和考生、家长之间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别,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录取工作常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在熊丙奇看来,目前高校招生中招生人员的临时性和不专业性,也是导致招生急功近利、乱象纷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抢生源的纷争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招生负责人明显缺乏招生政策常识、学生职业发展常识以及教育发展常识,很多对学生的讲解和指导,都是从学校自我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政策、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当下的教育发展情况。依照他们的‘讲解’,家长和考生对政策的理解将会出现严重偏差,对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更迷茫。”他在题为《大学抢生源与招生人员的专业化》的文章中写道。

  冯玮也表示,在深入各地的招生工作中,招生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需要把选择权还给考生和家长,而不是昧着良心做动员”。

  在谈到高校招生咨询中经常出现的为招生政绩或一校私利而做的动员时,两位学者使用了同一句反问——“如果换作是你的孩子呢?”

  在两人看来,如果各高校的招生人员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真心为考生着想,那么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考生,在尊重其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自主作出选择。

  而在对现行高校招生工作进行改革的意见上,两人的意见也比较一致:增加大学的自主权,扩大考生的选择权。

  冯玮曾发表他对消除招生“恶性竞争”的四点“浅见”:第一,“错位”办学,“分道扬镳”,不将“综合性大学”视为“唯一前进通道”;第二,招生去“行政化”,禁止行政对教育过度干预;第三,真正实现“自主招生”,让大学和考生双向选择;第四,“出分”前填平行志愿,使“抢生源者”没有目标。

  “高校想招到好的生源,但较难用自身教育资源和服务的质量去吸引优秀生源,做到公开、平等的竞争,所以只好用各种手段去‘抢生源’。”熊丙奇说。

  他专门在博客上连续贴出应对高校招生“抢生源”的多篇文章,最新的一篇是发表于7月14日的《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必须扩大考生选择权》。文章中提到的改革要点,部分来自两年前他发表的《关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那是他作为一名教育政策观察者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大愿景。

  相比之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今年高校招生“暗战”的回应似乎更侧重于对各高校正常招生竞争秩序的维持。7月1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题为《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 提高公信力和满意度》的文章,要求采取“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内容”等十项措施,“切实维护好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提高招生工作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