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暗战”勾心斗角 “预录取”成潜规则
“招生已结束,录取将谢幕。作为‘学术指导’,我将随中央电视台10集系列片《日本: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摄制组赴日。这才属于我专业范畴。我希望明年招生所有同仁能形成共识:不为政绩,不为利益,不为面
“招生已结束,录取将谢幕。作为‘学术指导’,我将随中央电视台10集系列片《日本: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摄制组赴日。这才属于我专业范畴。我希望明年招生所有同仁能形成共识:不为政绩,不为利益,不为面子;为考生,为社会,为民族。谨向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7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微博)历史学系教授冯玮(微博)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组“总结陈词”,算是为他近一个月来关于高校招生“暗战”的言论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从6月24日连发16条题为“招生‘内幕’”的微博批评高校招生中存在的“北清神话”,到“招生电话门”发生后加入“生源争夺战”的大讨论,频频在微博上发言的冯玮一度成为媒体“围追”的对象。经冯玮口中传出的“招生就是一场战争”这句话,也不再只流传于高校招生人员的圈内——它已经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到了公众面前。
然而,关于高校招生“暗战”的“那些事儿”,或许不会因为今年一本招生工作的结束而停止流传。对于今后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多知道一些高考招生的常识和招生“暗战”的内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勾心斗角的招生“暗战”
继冯玮抖出了一系列招生“内幕”后,随后发生的“招生电话门”将近年来的高校招生“暗战”推向了前台:7月1日,复旦大学在其招生网上发表题为《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的文章,称有人冒充复旦大学招生人员致电考生称,他们与复旦所签的加分协议被取消。上述内容也出现在了复旦大学招生办当天的官方微博上。
次日,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招生办通过其网站和官方微博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
时至今日,尽管相关声明文章和微博已被从相关网站撤下,但由此引起的披露高校招生“暗战”内幕的报道开始见诸媒体。
有媒体援引北京大学湖北招生组一工作人员的话称,该校今年公布的招生咨询电话受恶意骚扰,“有人猛打热线,影响考生打进电话。”该人士称,6月26日,同样的号码每隔10分钟打来一次,“第一次打来时,我们回拨过去,发现是北京某著名理工类名校……”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几年前也听说过一则北京两所知名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争夺优质生源的案例:考生小徐在高考出分后在家等招生组的电话,她接到一位自称甲校老师的电话,大致意思是,“你这个分数上甲校新闻学院很危险,我们也不缺你那么一个人才,所以你爱来不来。”小徐听后有些郁闷,就跑到甲校的招生组去咨询。甲校招生组的老师在互相询问后发现,他们中间没有人打过这个电话。正当小徐与甲校招生组老师在聊天的时候,电话响了,电话那头说:“我是小徐,我已经决定去乙校了,你们不要再打电话给我了。”
在已经有4年一线招生经验的冯玮看来,类似的“暗战”情节并不稀奇。他在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高校招生的内幕时,使用了“短兵相接”、“生吞活抢”甚至“内鬼”、“谍战”等词语。而他在微博上披露的考生在途中接到副县长5个电话后改志愿等内幕更是得到了媒体的证实和还原。
冯玮告诉记者,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对于“生源争夺战”都是“敬业且无奈”,“谁都不乐意看到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状态”。
抢生源成了“掐尖之战”
由于在微博上披露了不少关于高校招生“暗战”的内幕,冯玮也常被问及,是否因此收获名利。
对此,他在微博上的回复颇为直率:每个采访我的记者都会问我“招生业绩”和“个人名利”的关系。但即便将全国的文理科状元都招到复旦,除了我可能被封为“招生帝”,还能得到什么?我是教授,需要这个“荣誉”吗?
这位无意争当“招生帝”的复旦教授将尽可能招到优质生源视为重大责任。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中,冯玮援引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话:“招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