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0高考网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高考加分腐败链难切断 专家呼吁建自招体系(2)

时间:2011-06-22 17:48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权的部门人员,通过权力寻租交换个人利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加分产业链”。暗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变成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主要是制度设计和监管漏洞造成的。一些手中握有加分权的部门人员,通过权力寻租交换个人利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加分产业链”。暗箱操作,影响了教育公平,也损及政府公信力。

  因为高考加分承担过多社会功能,涉及太多部门利益,导致改革难度很大。在浙江,教育部门愿意取消加分鼓励“裸考”,但体育部门则认为,高考加分有着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应废除。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院长卢晓中等专家表示,多部门的利益寄附,既然使高考加分政策偏离方向,改革就应当从剥离既得利益开始。要规范高考加分,仅靠“末端治理”是不够的,必须正视“前端放水”,将监管前移至相关部门,但这需要国家层面来推动。

  改革路径:从“裸分录取”到取消加分

  针对高考加分乱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等高校实行了“加分提档、裸分录取”的做法。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古丽娜说,在录取分配专业时,学校去掉政策性加分,而按原始分进行排队录取。

  西安交大招生办主任郑庆华也表示,学校在专业录取时不认加分,是为了更加真实、更公平地选拔优秀学生。

  针对这些高校的新举措,有关专家认为,在现有高考加分政策尚未取消的情况下,将是否承认加分的权限交给高校,可以逐步瓦解相关部门寄附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好的趋势。熊丙奇说,高校录取“去加分化”,可以淘汰一些虚假加分,保障选拔人才机制的公平性。

  “高考加分制度的改革不能小修小补,否则没有出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从近期看,要重新审视和梳理现行高考加分政策,并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

  从长远来看,目前高考加分遭遇“习惯性质疑”,实质上折射出社会在呼唤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课题组成员赵俊芳等专家表示,今后应建立以高考测试为基础、以考生素质为参照的高校自主招生体系,从而达到清理高考加分等问题的目的。

  “校长推荐”别成“重点垄断”

  北京大学(微博)招办日前表示,从明年开始,被中学校长推荐的优秀学生,只要通过北大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消息传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质疑:对推荐学生如此大力度的降格录取,是否最后只会便宜了那些“拉关系者”?更令人担忧的是,原本应当通过高考选拔向全社会的考生公开的高校教育资源,被“推荐生”们割去一大块之后,还有多少能够留给循正规途径参与高考的考生们?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让多元化的人才得以涌现。而之所以公众一直对自主招生的效果和前景表示担忧,归根到底,还是对于学校选拔、推荐优秀学生的公开、透明与否存疑。

  自主招生,自有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孰为主,孰为辅?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与“校长推荐”相比,高考可能遭受的主观人为影响要低得多。既然高考制度仍在实施,那么就应保证每名高考生,都能够拥有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的机会,而自主招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一种补充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国内有的高校,近年来留给自主招生的新生名额已经大大超过了通过高考录取的名额。而这些推荐机会,又大都为重点中学所垄断。易言之,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如果不是重点中学的学生,或得不到重点学校校长的“垂青”,想上名校的机会,将微乎其微。

  笔者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要让“校长推荐”异化为另一种“关系高考”、甚至是“重点垄断”,否则,不是让家长和学生陷于更激烈的“重点中学争夺战”吗?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