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居网络话题榜第一位 作文题成焦点(图)(3)
我之前说过,这个题比较平庸,比较容易发挥。有些外行人不懂,看见很多题目就以为有创造性,其实这些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比如你的立意为人生平淡,其实并不平庸,这就是路子,这个题目写法很多,这一点中学老师都
我之前说过,这个题比较平庸,比较容易发挥。有些外行人不懂,看见很多题目就以为有创造性,其实这些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比如你的立意为人生平淡,其实并不平庸,这就是路子,这个题目写法很多,这一点中学老师都教过学生,都是规定套路。我们很多成年人的看法与高考不一定契合,高考并不需要在这两个小时展示你的盖世才华,考的是你的基本水平,是一个规定动作,有点自选的特色,其实还是规定特色的一部分。所以,首先你得有逻辑和基本感受,运用高中语文知识和课外书来发挥,也可能会出现好文章,盖世的才华也会出现,这就是意外之喜,而不是高考要达到的目的。高考就是考合格的,但是要是出了这种人才我们会很高兴。高考相对来说是比较平庸,但是不等于压抑,只要你有才华,社会认识你的机会很多,不会压抑你的才华。这种情况比较复杂,而这个题目早在意料之中。
主持人:今年高考前,关于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事情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着看起来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很难完全拒绝网上流行的新词汇,因为其中一些早已经登堂入室,比如“给力”已经上了《人民日报》,但同样也不大可能对一切新词都照单全收,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如何把握尺度?
张颐武:这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其实它也是从来就有,并不是因为有了网络才有。有很多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俚语,还有在社会上流行的俗语,其实网络语言是这种语言的另一种形态。这些语言在年轻人的交流中有用有活力,但它有两个致命困难,一是流行时间比较短暂,比如“囧”,没有进入规范语言,而另一些就慢慢进入了。这种语言强度会很大,但是时间很短。第二是有些语言是规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的,比如咆哮体的“有木有”,其实你不必非用这个。一般的高考的语言还是应该运用公众一般交流的规范语言,因为网络交流还是有局限,不够规范,当然约定俗成是另一回事,总之运用网络语一定要适度。而且在高考这种正式场合,你也不会用俚语俗语,这都不太合适。到正式场合,就得有场合之分。当然用什么语言在人权上讲都是可以的,但这是社会礼仪规则的问题,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场合。
主持人: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的话题,作文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是高考制度、录取标准等方面的话题,高考走到今天,30多年历程中承载了太多国人的情感,我们做了个小实验,同事有的对应试教育心存感激,因为靠相对公平的高考成绩改变了命运,也有的对这种唯分数论的考试制度深恶痛绝,因为它扼杀了自己的成长空间。您如何看待目前的高考改革,您觉得最紧迫和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
张颐武:这个问题很切合实际,这两种意见也是关于高考的最大分歧的意见。高考制度是中国运行最有效,也是相对公平、甚至是相对最公平的制度,它的公平性使得很多贫困孩子都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机会。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是中国社会的共识,所以高考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最重大的改变。现在改革的路向都是使这个制度变得有弹性和灵活性,弹性是什么?就是不适应这个制度的人才也能被吸纳到大学这个环境里来,比如加分,面试等等。第二是高考制度需要在内部和制度方向上做一些微调。弹性是对高考制度的补充,而制度内部也需要调整。随着高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少子化”开始出现,高考过去叫“过独木桥”,现在已经成了比较宽的桥,70%多的考生都可以上大学,简直就是“长江大桥”。这个制度需要更多的弹性,不能废是共识,加弹性也是共识,大家侧重点不同,但是真正主张废的也很少。
所以我觉得高考要保持,但是得增加弹性和适应力。其实竞争并没有过去那么激烈,而是温和化了,现在也没有那么苦,总有个学上,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但是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对高等学校的期望不能像过去那么高。过去上个大学是件不得了的事,现在上大学确实只是一种普通教育,这个得客观看待。现在是考好大学还是很激烈,一般大学的话就不是很激烈了,所以说考大学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太高就会失望,全家都指望他,期望值要放低,你要自己做选择,决定要自己拿,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社会要有更多弹性的人才观,考上大学的人,只要他有才能就要重视,不能唯学历,有学历不能唯学历。社会也要有弹性,不能没有学历就拒之门外,或者一看是三本就不要。高考制度已经不像过去是独木桥,所以改革在时间变化中会有慢慢地有解决方法,现在还不能轻言放弃。改革,但不能轻言放弃,朝哪个方面激进都不是好事。(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