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教遭“鸡肋说” 学生打分由热到冷(2)
学生打分“由热到冷”:考试过得去,就不为难老师 在学期结束后给老师的表现打分,学生群体对评教的态度,也经历着一个“从热到冷”的转变。 明年即将毕业的计算机系大四学子小张告诉记者,读大一时,同学们会专门
学生打分“由热到冷”:考试过得去,就不为难老师
在学期结束后给老师的表现打分,学生群体对评教的态度,也经历着一个“从热到冷”的转变。
明年即将毕业的计算机系大四学子小张告诉记者,读大一时,同学们会专门凑在一起讨论哪个老师上课最好,如何给老师打分。但到了大三以后,大家对给老师打分的热情直线下降。
为了增加学生评教的动力,这所高校还有一项专门的制度设计:每学期结束后,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本学期的课程评教,就只能看到自己的绩点(按考试成绩折算成的评价指标),无法看到考试的原始分数。由此,多数学生往往要查询考试的原始分数时,才想起来还有教学评估这事儿。“如果不是老师给学生的考试分数太低或者表现太差,一般不会给老师太极端的低分。”
姜伯君则告诉记者,学校曾经考虑过将教学评估情况列入教师晋升的考核指标,并且有过“一票否决制”的设想,即教学数量与质量未达要求的,不予晋升。“但这真要做起来,很不现实。”研究型大学评价体制总体上“重科研、轻教学”,评教工作继续推进,遭遇的深层次阻力,不言而喻。(王乐)(遵采访人意愿,姜伯君为化名)
“阻碍说”|荒唐! 外行评价内行
记者踩点:上海某高校
评教模式:同行评议
评教效果:外行评价内行,阻碍教学
“当我从嘴里很自然地说出‘身体写作’这一上世纪90年代诗歌的代表性特征时,听课的物理系老教师瞪大了眼睛质问我:‘你为什么不讲徐志摩?’”在上海一所大学从事文学教育的青年教师郑伟,把评教中的这种尴尬命名为“外行评价内行”。
郑伟所在的大学聘请了一批退休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团。督导团成员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教室里,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做出判断。聘请老教师评教的方式,目前在高校很流行。而在美国,同行评议作为学生评教结果的补充和辅正指标,同样是高教管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但一些青年教师在评论国内的同行评议时指出,学校“空降” 资深督导团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推动教学,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反而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大学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两次“突然袭击”的尴尬
最近一年,郑伟遭遇了两次“突袭”听课。“他走进来就告诉你:‘今天我来听你的课。’你根本无权选择拒绝。”
一次,郑伟上课讲诗歌史,讲到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分析某知名青年诗人的诗,难免出现一些涉及性的话题。听课的老教师很不理解,觉得这样的诗歌不值一提。下课后,他跟郑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讲什么身体写作,你为什么不讲徐志摩的诗?”
郑伟不得不激烈抗辩:根据教学计划,这一堂课要讲解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而不是三四十年代的诗歌。“这位老教师根本不懂我的教学内容,不尊重我的教学安排。”让郑伟更愤懑的是,老教师还询问课堂上讲到的诗歌有没有公开发表过。“这简直是在质疑我教学内容的正当性,这位老师是教物理的,听我讲的这些内容,他会感到脸红,很不认同。他怎么能正确评价我呢?”
还有一次,郑伟执教一门名为 “上海文化”的课程,正巧讲到旧上海的妓女现象。他讲解道,除了传统评价方式,还应该从全新角度看待旧上海的妓女现象。“作为当时上海街头的一道景观,她们间接地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到上海,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Modernity)”。郑伟希望通过解剖这一现象,阐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听课的老教师又不满意了,遂在课后略带讽刺地对郑伟说:“你很会讨好学生啊!讲的都是学生很想听到的。”
郑伟感到委屈。他的课其实也讲了上海的开埠、半殖民化过程,讲过石库门文化,也讲过上海解放、公私合营等内容。恰恰被“突袭”的时候,他讲的是30年代上海的“现代性”问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