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志班创立整整15年 改变千名寒门学子命运(图)(2)
强烈的对比让李金海感到,自己应该为寒门子弟做点儿事。 由于高中阶段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许多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可能由于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李金海想,如果能在广渠门中学办一个免费高中班,不是
强烈的对比让李金海感到,自己应该为寒门子弟做点儿事。
由于高中阶段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许多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可能由于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李金海想,如果能在广渠门中学办一个免费高中班,不是能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吗?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的支持。
■启动资金是老师们的奖金
1995年,创办宏志班被提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李金海粗粗一算,要负担几十名孩子的食宿,每年至少要5万元。当时,学校只有校办工厂有些额外收益,可要用这些钱来办宏志班,老师们的奖金就要少发。老师们能同意吗?在征求意见的全校大会上,李金海心里七上八下。可没想到,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便得到了全体老师一致响应。毕竟都是搞教育的,能让那么多孩子上学,自己吃点儿亏,老师们也乐意。老师们的爱心感动了李金海。
提到“宏志班”名字的由来,李金海说了宏志班的理念:“宏图报党恩、志远为国强”。他希望,宏志班的孩子们不但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更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我是宏志生
刘明:捐出自己的第一份工资
600多元,这是首届宏志班毕业生刘明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从小就没什么零花钱的他,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捐给了在读的宏志生,“他是第一个给宏志生捐款的宏志生。”广渠门中学的老师回忆。
刘明的母亲是知青,直到现在还在石家庄生活。1992年,刘明从石家庄回到北京上初中,妈妈工作的国企不景气,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甚至还不能按时发。在北京上初中的刘明和姥姥一起生活,妈妈能力有限,只能靠亲戚接济求学。
宏志班招生的消息是刘明的班主任告诉他的,直到现在他还感谢老师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
但到了宏志班,刘明才知道,原来自己还算幸福,家在郊区的很多同学更艰苦。同学中有住过垃圾楼、猪场库房的;有妈妈离家出走的;有因为不舍得买煤气连续三个月没吃过炒菜的。正是从那时开始,刘明萌生了等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去帮助同学的心愿。
1998年,刘明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读的是大专,他比读本科的同学早两年毕业。想早点挣钱,改善家里生活的他,放弃了专升本的机会,被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录用,也成为首届宏志生中第一个参加工作的人。
把第一笔工资捐给学弟学妹后,他对班主任和老校长说:“没有宏志班,就没有我的今天。这点钱算是我为弟弟妹妹尽的一点心意。”
刘明至今无法忘记学校和全社会对他们宏志生的关爱,捐款被他看做是回报社会的方式。本报记者 刘昊 RJ063
唐来明:宏志班第一个高中留学生
别人都觉得童年最美好,宏志班1998级学生唐来明对童年的记忆却只有一个字:穷。
小时候,他们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在外面干零活的微薄收入支撑,就连买根雪糕妈妈都舍不得,因为要省点儿钱,供他和哥哥上学。家里盖房子,欠了一屁股债,只能多承包一些旱地,结果,妈妈累出了糖尿病。
生活的艰苦没有摧毁唐来明求学的信念。他听说广渠门中学开办了一个专门接收品学兼优学生的宏志班,学习更加努力了。同学们玩的时候,他在学习;吃饭的时候,他边吃边看书;回家的路上,也要和同学们一起背课文。在他看来,宏志班是一线希望,只有倍加努力,才可能将这一线希望牢牢抓住。终于,经过不懈努力,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宏志班。
不过,刚到宏志班,唐来明的成绩是倒数,这让他感到很大压力。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开始了新一轮努力:晚自习最后离开教室的是他,清晨高声朗读课文的也是他……到第二学期,他一下子跃居全年级第一,并把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高二期末。
机遇总是偏爱勤奋的人。2000年,英国考得戴尔学院和市教委共同协商向宏志班的一名学生提供一年的奖学金在英学习,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唐来明获得了这个机会,成为宏志班第一个高中留学生。(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