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改失败主要因教育精神内涵讨论缺失(13)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现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由扩大规模转为提高质量,那么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的位置也就更加凸显了。 当然还有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现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由扩大规模转为提高质量,那么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的位置也就更加凸显了。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突破,例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来,而且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随后提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际上里面包含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摆正政府的位置,调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保障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解决政府统得过死、学校过度行政化的顽症。“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提出也是一个突破。学校改革实际上是所有改革的核心环节,因为学校往上要承接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所以位置非常关键。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观念有何特点?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适应提出来的。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终身要学的事情;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产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工作了,教育的效应可以用工资来考量。但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例如一个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环保节能、理性消费、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教育还具有代际效应,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对下一代是有良好影响的,所以教育的效应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无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效的,伴人一生的。
高校首先要解决低效问题
《小康》:目前我们仍是“一考定终身”,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内涵是什么?
王烽:从制度上、实施主体上、时间上、工作模式和程序上,要把招生和考试分开。考试就是提供招生的依据和参考信息,招生就是高一级学校选择生源,这两个本身就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做计划、组织考试、统一排名、分批录取,无形中就把考试和招生混合在一起了。这样就体现不出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体现不出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也体现不出基础教育自身的价值。
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不同的主体负责好自己的事,政府管监督、管公平、管宏观统筹,高等学校就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制定各自招生标准,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自主确定招收哪些学生,考试机构专门研究和组织考试,高中搞好自己的素质教育。
《小康》: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烽:就业率倒挂是就业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以前用人单位是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研究生优先的原则选拔人才,现在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变化客观上对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