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背后:理想色彩过浓(2)
时间:2010-01-20 22: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方案的主要制订者之一、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王斌泰,同样用“综合”来描述这一方案出台的思路。由于文、理不设限,这一方案呈现出的组合多达15种,其中文理交叉的组合就有9种。 由于在各个组合之间很难把握一个
方案的主要制订者之一、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王斌泰,同样用“综合”来描述这一方案出台的思路。由于文、理不设限,这一方案呈现出的组合多达15种,其中文理交叉的组合就有9种。 由于在各个组合之间很难把握一个统一的难度,这一方案从产生的第一年起就备受争议。但由于2005年新课改实施,修改的动议被冻结,这一方案得以延续,一直到2008年新高考方案出台,算得上近10年来最为长寿的一个方案。 2008年的高考新方案,专门针对2005年开始的高中新课改。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只有语、数、外的成绩计入总分;二是其他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划分,其中必修课的成绩作为填报志愿的门槛,选修课的成绩则作为填报各个批次大学的门槛。 江苏省教育厅将制订这一方案的初衷,归结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推进课改;二是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但今年高考后暴露的种种问题,正让这一方案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相关的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江苏省教育厅在拒绝《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的理由是“未到时机”。 这个“时机”,据业内人士分析,指的就是新方案的公布。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