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背后:理想色彩过浓
时间:2010-01-20 22: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江苏高考(Q吧)方案为何十年四变 从2000年到现在,江苏省的高考方案已经变动了4次。一项公共政策如此频繁的改革,也为1977年恢复高考
江苏高考(Q吧)方案为何十年四变
从2000年到现在,江苏省的高考方案已经变动了4次。一项公共政策如此频繁的改革,也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所罕见,其背后的动因为何? ★ 本刊记者/韩永 2008年高考后,江苏的新高考方案惹来骂声一片。 与去年一样,有人在网上贴出了该方案的主要制订者、教育厅前厅长王斌泰的家庭电话。一位网友打过后在网上回帖说:一直占线。 惹来骂声的最主要原因,是方案中两门选修课的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出现,同时将一般本科的录取门槛划定为“双B”。而依据在全省考生中的座次来划分等级的选修课,每一门都会有50%的考生达不到B。 人们在控诉其不公时常举的一个极端例子是:一个考生,即使语、数、外和其中的一门选修课全是满分,只要另外一门选修课距离B的起始分差一分,他也无法进入一般本科的招生视野。 从2000年到现在,江苏省的高考方案已经改了4次。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次一次地改过来,为什么大家喜欢的还是最初的“3 2”? 改革的逻辑 2000年之前,江苏的高考方案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一直是文理分科的“3 2”模式:“3”指的是语、数、外(下同);“2”,文科指政治、历史,理科指物理、化学。 2000年,“3 小综合”登陆江苏。“小综合”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将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在一张试卷上,后者则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在一起。文科生考3 文科综合,理科生考3 理科综合。 “3 小综合”是教育部于1998年推出的“3 X”的一个变种。变数“X”的出现,曾在当时被教育界寄予厚望,认为“变就有希望”,同时也给了各省鼓励在高考模式上进行探索的强烈暗示。该模式1999年在广东省独家试点,2000年有4个省份加入,江苏是其中之一。 “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江苏省教育厅的一位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是各科都全面发展的通才,学科短腿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坊间则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小综合”方案的出台,与一位生物学院士的上书直接相关。由于生物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盛,其在高考中的成功“上位”也被理解为其谋求话语权的一个表现。 2002年,“综合”的思路得到进一步扩展:当年,文理并包的“大综合”,取代了文理分治的“小综合”。 江苏省教科院的一位专家,如此解释这一方案出台的思路: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观地认识世界,就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同时还是创新的前提。 《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一书的作者、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视野更开阔,创造性也更强。 在说明这种综合的必要性时,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常常被提及: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人很着急,陷入全民反思,其中对教育反思的结果是美国人过于重视科技,却忽视了人文与艺术。结果在赢得科技的同时,却失去了想象力。于是美国政府提出要求,在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物理,学好数学,还要把钢琴弹好。 王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教育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向国外学习,尤其是向美国学习。 但是,“大综合”方案只在江苏推行了一年,便在排山倒海般的反对声中草草收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一方案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太重。 按照一般的逻辑,人们推测“大综合”失败后,会退守颇受好评的“小综合”。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2003年出台的新方案基本上退回到2000年之前的“3 2”,不同的是其中的“2”可以在文理科之间交叉选择,人们习惯称之为“3 1 1”。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