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解读(6)
时间:2010-01-20 22: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第三是衣着,衣着不单是外表美,也能体现时尚的和人们性格的东西。衣着从古到今也一直在变,从当初的列宁装,到色泽鲜艳的唐装,又变换到今天的穿出自我穿出性格的休闲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正统:那要算唐装。如果
第三是衣着,衣着不单是外表美,也能体现时尚的和人们性格的东西。衣着从古到今也一直在变,从当初的列宁装,到色泽鲜艳的唐装,又变换到今天的穿出自我穿出性格的休闲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正统:那要算唐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朴实:那就是列宁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时尚:那就是又时尚又流行的休闲装了。我也同样是一个向往时尚的女孩,在衣服穿着方面,也想穿流行时尚的衣服,可我还小,有些衣服也不适合我。但我还好,没强迫妈妈买过分时尚的衣服给我。可是,我没有,那别人呢?其他和我一样的学生可能就向妈妈要漂亮的衣服,可这样也要适可而止的。时尚可以追求,但也要留神可不要“中毒”太深。应用与创新另类语文是对经典的亵渎孔乙己是因为偷光盘而被打断了腿;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开价太高才卖不出去;《背影》中的老父亲是因为懒得走路才从铁轨上爬过去,还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这类令人哭笑不得的“另类语文”,最近竟受到许多中小学生的追捧,中小学生模仿此类文章改写课本更是已成“时尚”。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价值,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升华,是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另类语文”,实际就是对经典的低俗化加工,借用经典的名气,追求商业炒作和市场卖点。当这种“低俗”和教育结合到一起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来说,无疑是危险的。“另类语文”让经典课文建立在人间真情基础上的阅读美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笑话式的、嬉皮笑脸的、完全低级趣味的“无厘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已经被无情地瓦解。不仅如此,倘若“另类语文”中很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还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掌握。
别让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少儿时装设计师埃莱娜桑斯说:“以前人们也重视品牌,但这种观念影响不大。现在人们对时装和品牌的兴趣日益增加。追求时尚已不再是和别人穿一样的鞋,而是要穿最为独特和名贵品牌的衣服。”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些高档品牌的大众化行动,时尚业将衣服的品牌能够界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一观念灌输给大众,而幼稚的少儿则简单地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这使他们早早地就成为时尚的受害者。纳瓦拉大学的心理学家塞贝尼尼奥说:“目前在少儿中的确存在着强烈的跟随和追求时尚的倾向。整个社会都以年轻模特的身材为美,所有的人都以瘦为美。同样,这些模特身上所穿的时装也被认为是最美的,能标志个人社会地位的东西。”事实上,跟随和追求时尚可能会长期对少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少儿长大后往往对时尚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不到时尚只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丰富生活的点缀,是表现自我的方式和一种娱乐的手段。他们只会将时尚作为判断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并可能对时尚产生病态的依赖。孩子偶尔的小要求并不能说明他对时尚的盲从。但是如果这已经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那么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流行与从众效应为什么流行的东西能那样吸引人特别是年轻人呢?许多流行的东西,总有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有市场。但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从众效应”的说法,就是说,一旦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喜欢和正在搞什么活动,有些人也就会跟着去喜欢一样,从众的因素可以超过一个人冷静的理智。譬如在不少学校,有许多同学上课听讲时,老喜欢把笔拿在手里,在几个手指间转来转去,搞得非常的“流畅”。一个班级,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没有人指导,没有人提倡,就这样做成了,这应该说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