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各地资讯 >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点评2010年江苏语文卷:也有风雨也有晴

时间:2010-08-24 10: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2010年江苏语文卷:也有风雨也有晴江苏省苏州十中 沈郁菁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沈郁菁 ,从事高中教学26年。苏州市十杰教师,苏州市语文

2010年江苏语文卷:也有风雨也有晴

江苏省苏州十中 沈郁菁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沈郁菁 ,从事高中教学26年。苏州市十杰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2010年江苏语文卷今天出炉了。七年之痒虽无,但也有风雨也有晴。试卷立意追求人文底蕴传统美德,对考生有精神引领的作用,这可以文学类阅读材料的选用为确证。总体而言,今年试卷依旧呈现明朗之色。江苏卷每年都难免瑕疵,今年则有风雨,巨者为15分之论述类文本竟然与2008年湖南卷相同;小者如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窜入了外国文学常识、古诗鉴赏硬植入了名篇名句背诵。下面试作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15分。读音继续完全落实在多音字的考查上,为寻求对比词,甚至启用了背诵篇目《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之参与较为专业的叶韵之叶,此为历年仅见;本题选项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的判读难度不大,与往年持平。第2题采用选择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较去年病句题难度下降,四个成语均常见,A项满城风雨误在贬词褒用,B项防患未然与已然语境相违,粗心者会错选。,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C项信手拈来用于捡拾垃圾显为误用,正确是D项入木三分。第3题要求在一段240字的语段中,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分值4分。这是江苏卷近年来惯用题型,只是去年是人文内容,本次则为科学知识,难度较大,答题中当扣住吸碳、分泌、催化剂、光合作用等词语思考。第4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入题,第(2)小问是: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此同去年汶川地震博物馆留言如出一辙。这是江苏卷抹上了浓浓的时尚色彩。但第(1)小问却是: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命题指向出现了明显偏差,成了文学常识的考查。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19分。节选自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文段约550字。选文文字清畅,叙议融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中夫妻之情与朋友之意浓郁可人。第5题当为B项其平居语言容止(误容止为形貌,应为容貌举止)。遗憾的是D项庶几以希望释之,则未尽妥帖,似为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意。 第6题选出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考生应可囊中取物。第7题C项西兵进攻江淮地区未必确,谢氏仰天长叹,忧心仲仲,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说法与原文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脱榫,考生当可选对,但D项能形成干扰。第8题10分翻译题具体如下:(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两处倒装当为重点)、(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以为因为,其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难点)、(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所交是人及反问句式须落实)?

第三部分古诗词鉴赏,10分。第9题取材名人王昌龄名作《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设置三小问:(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今人周啸天先生其实对此早就有精彩解读。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