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甘肃高考四大现象透视数个首次开启新拐点
2009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然而,网上阅卷的首次实践、报考人数15年来首次下跌、高考状元首次花落临夏州,种种迹象表明,2009年高考,
2009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然而,网上阅卷的首次实践、报考人数15年来首次下跌、高考状元首次花落临夏州,种种迹象表明,2009年高考,将成为甘肃省继3 X年之后的又一个“拐点”。
阅卷,首次进入网络时代
2003年6月,兰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张正东正在一间教室中仔细阅高考语文卷。而同时在相隔2700公里外的广州,高考试卷已经率先施行网络阅卷。“当时没想明白,如何网络阅卷呢?感觉很新鲜,很想尝试。”张正东回忆道。
这个小小的心愿,张正东等了整整6年。
2009年,甘肃省高考正式施行网络阅卷。“2008年阅卷,还是纸质试卷,一个人负责一道大题;网上阅卷,每人只是负责一道小题。”张正东说道。
“分摊到每位阅卷老师身上的任务总量其实多了,但是题量越来越少了。”
高速扫描仪会将考生各科目答题卡扫描到数据库,系统自动评出客观题分数和自动保存考生答题图像内容。扫描系统能自动检查出是否出现重页面、答题卡受损、缺考信息不一致、空白答题卡、是否漏扫卡等现象。
“网络阅卷的确是一种进步,它更加保密、公正、客观。”才参加完2009年高考阅卷任务的张正东感慨着。
保密!
2008年,纸质试卷评阅时,一位评卷教师可以看到整张试卷。张正东清晰记得,2008年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他评阅一份卷子时,无意中看到一位考生这样“调侃”: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无法读出过深的感受!而2008年,也成为所有高考阅卷老师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试卷。网上阅卷,每人只能看到属于自己批阅的试题。
公正!
考生考卷经过扫描后,传输至服务器,由服务器随机发给一位老师进行批阅;同时,再随机发给另外一个老师批阅,取平均分为考生该题分数。如果两位老师批阅后的成绩相差6分或6分以上,则把考卷发给第三名老师进行批阅,批阅后与其相差最小的成绩取平均分,为考生最终分数。评卷系统还对每一位评卷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做详细的记录,评卷员只能在许可的权限范围内进行评卷及相关操作,不能越权使用,防止出现抵赖行为以及伪造篡改他人的评卷数据,确保了评卷数据的安全性。
客观!
哪怕是同一位老师批阅,阅到某一阶段时,系统会随机抽出该老师先前阅过的试题,通过二次评阅,来观察同一位老师给同一道试题的打分是否一致,这叫自评率。
“网上阅卷,对于考生而言,无疑是有利的。如果说以前一位老师有可能评阅20分的题,网上阅卷的话,每人负责的题目越来越细化,很可能只负责三四分的题。从20分到三四分,人为主观性评分的误差会越来越小。”张正东这样说道。
当然,对于网上阅卷存在的弊端,也有老师提出不同看法:雷同卷如何处理?以往,纸质试卷时代,雷同率达到一定比例,可以认定其为雷同卷;目前,只能看到一道小题,雷同卷又将如何认定和处理?
教材,改革后首次大考
目前,甘肃省使用的中学教材基本上是2003年修订版。事实上,高中教材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从1978年起,高中语文教材就进行过5次大的修订。
兰州二十七中化学教师陈俊来谈到教材改革时直言道:“教材的改革都是零星的、小范围的。大多数改革都是微调整。这些改革,对于高考而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因为高考的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为之服务的教材也不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以高中语文文言文为例,“为了不把语文教材篇目统得过死,留有余地,让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通用教材中的其他课文进行抽换或自编补充教材”,而规定了作为高考必考范围的所谓“基本课文篇目”。应该说,教学大纲编订者的初衷是正确的,这样做,既保证了全国高考有一个统一命题的范围,统一的衡量尺度,又让各地能大胆放开手脚,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来选择适合于本地实际情况的教材,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高中三年里用大量的课时只学习二三十篇古文。而高考“魔棒”般的指向作用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高考把古文考查限定在“文言文”,把题材限定在“传记文”,选材范围定在课外,课本失去原有的意义。由于教材目的制订的偏差,教材教法与评估机制一体化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随着应付全国几百万人同考一试卷的残酷竞争,不要说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就是少得可怜的几篇课文,也被砍得只剩下几篇“基本篇目”。(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