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们应该转变精英意识(2)
时间:2010-01-20 20:3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次
去年11月,他向好友借了7000元钱,和其他两位大学生一起在天回镇开起了羊肉汤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没有将开餐馆的事告诉他们,而是说他在成都一家公司上班,“父母如果晓得我现在没找到工作在开馆子会非常伤心
去年11月,他向好友借了7000元钱,和其他两位大学生一起在天回镇开起了羊肉汤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没有将开餐馆的事告诉他们,而是说他在成都一家公司上班,“父母如果晓得我现在没找到工作在开馆子会非常伤心的,肯定比我自己还要难过许多。在农村供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们一直认为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就是能够出人头地,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张军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争取尽快还清家里为供他上大学而欠下的两万多元债务。 “虽然小餐馆的生意目前不是很好,但我还是很高兴。”这个小个子男生眼中折射出坚持的光芒,“开小餐馆的成功与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体味和收获到了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感言 一个本科生开餐馆卖羊肉汤,肯定很多人接受不了,不过,我也很自豪,不是所有的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当官发财,社会也需要普通的劳动者呀。况且,我只要坚持不懈,说不定有一天能做成“小肥羊”那样的连锁店呢! 考研一族 读研躲不开就业焦虑 这个班70名学生中有11人现在正在读研究生,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读研人当中有一半以上当初是为了躲避找工作而考研的。 在兰大中文系读研的小王是班上考研分数最高的一个。然而每天在校园里三点一线的单纯读书生活,并没有减轻他对就业的恐慌,“学文科的研究生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一个好一点的小学语文老师岗位都有几十个研究生去争,我在想自己是不是该读到博士。” 他说,现在有好些同学很后悔读研,觉得不如拿这三年时间来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我学的东西基本上全是理论性的,现在我经常想以后出来我到底能做什么?”读川大社会学专业的小尹忧虑地说她是班上唯一跨专业考研的人。她很坦诚地说,当初考研就是为了躲避找工作,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读。读研后,她很认真努力地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考试,可心里的迷茫、焦虑感却有增无减,“我看了一些报道,说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比本科生好,真的很害怕自己两年后出来找不到好工作啊。” 感言 自己虽然很怀疑当初作出考研的选择,不过我仍然在读书啊,在读就不代表我要放弃。恐慌是有的,但是要我放弃读研我还是下不了决心,说白了,读研究生就像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现在打算在读研的时候,多找机会出去实习,早点接触社会,增加点经验,以后找工作可能会好一些。 晚报观点 知识改变我们 我们改变命运 付克友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带着点功利色彩的至理名言,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但是这句话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大学生群体里,却似乎遭遇到信任危机。当博士毕业生对于月薪1000元的工资趋之若鹜,当名牌大学毕业生求职无门,不得不回家卖糖葫芦,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在民间死灰复燃。 的确,恢复高考30年来,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就业轨迹。但是,这种不同的就业轨迹,是否就意味着“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本身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今天,确有必要对此正本清源。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当稀缺,5%甚至4%的录取率意味着,能考上大学就可以换来一个出人头地的远大前程。其时,计划经济刚刚破冰、市场经济刚刚起程,社会用人体制还保留着浓烈的身份色彩,底层阶层通过后天努力向上流动的途径有限,而考大学就成为这屈指可数的“鲤鱼跃龙门”的途径之一。人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是:考上大学就等于改变命运。 但是到了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实施扩招,大学生录取率急剧攀升,曾经的天之骄子一夜之间变成凡夫走卒。很简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后果,是大学生人才价格的“贬值”。再加上大学生数量大跃进,而教学质量、教育资源都没有跟上,专业设置、教育体制也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存在脱节。于是,当高校分配制度由包分配向市场配置的双向选择转变,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失望,其实是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写照。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相关专题: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利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