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回顾】2008年高考北京卷命题综述(4)
4、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形式新颖,设问角度符合考生的心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科的教育功能。第12、13题,第18、19题都是创设了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问题情
4、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形式新颖,设问角度符合考生的心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科的教育功能。第12、13题,第18、19题都是创设了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问题情境。第13题题干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第18、19题题干导语以历史的视角观察周边事物都是对考生学习过程的直接呈现。又如,37题创设考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主题演讲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让考生在平时熟悉的学习情境中完成问题的回答。这种贴近教学实际、体现日常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题目设计,对于考试功能的实现和引导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都大有裨益。
5、渗透史学研究方法,引导教学改革,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命题尊重教材、依托教材,但是更重科学。依托史学的新成果,建构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发考生新的科学认识,历来是北京历史命题所坚持的。如北京5年6套试题中,分量最重的学科内大综合题都被称为创新题,这是因为题目是建立在文明史观下的新设计。再有,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基本方法。
北京历史命题从不直接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境中。史学的新成果介入试题,旨在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同时引导高中历史教学进一步适应新课改。如第15题运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创设新情境,旨在强调太平天国应对灾荒的举措。表面看来没有直接评价太平天国,但是题目情境事实上否定了把太平天国妖魔化、称之为邪教的偏激史观。这也是教材中从未述及和关注到的历史视角。题目考查的是太平天国的政策,由于在得出认识的过程中,要涉及对历史上农民战争的评价,所以,虽然题目本身不是也不可能对太平天国是与非、对与错作出定论,但是却从方法上引导了考生用客观的历史资料观察、分析和审视历史,客观地认识历史事物,这种视角本身就是科学发展价值观念的体现。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