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各地资讯 >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08年高考回顾】2008年高考北京卷命题综述(3)

时间:2010-01-26 16: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试卷的主要特点 1、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高覆盖 对考试规定内容的高覆盖率有利于试题效度、信度的实现。今年历史主观性试题以及客观性试题均考查了教材主干、重点内容,实现了对教材主干内容超过七成



  试卷的主要特点

  1、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高覆盖
 对考试规定内容的高覆盖率有利于试题效度、信度的实现。今年历史主观性试题以及客观性试题均考查了教材主干、重点内容,实现了对教材主干内容超过七成的较高覆盖率。今年客观性试题仍为6组,这是坚持高覆盖率的有效做法。选择题备选项的设计同样追求拓展覆盖知识的空间,力求实现对考试说明规定内容最大的知识覆盖。例如,选择题第12、13、18题检测的历史内容时间跨度大,每道题考查的历史均跨越了四五个历史朝代(时期)。完成上述题目需要依托对有关政治制度、对外交通、北京营建、近代抗击外来侵略、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成果等基础知识的运用。题目考查的着眼点在于引导考生以政治、经济和文化学科综合的视角视察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结合、进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主观性试题第37题,依托教材有关的内容全面考查了考生对古今中外最有影响的历史改革的了解和认识;题目涵盖了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民生措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近代教育上的共同点和作用、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要的知识内容。

  2、坚持文科综合的问题立意,强化对能力的考查

  文综历史问题立意是能力立意的呈现形式,它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为中心设计的问题组合。全卷共有7组学科内综合问题和2组史、政、地三科综合题。问题组合的数量和知识整合、综合的力度都达到了历史高点。综合问题几乎都体现了现实热点与历史的结合,如,第12、13题从历史地理学切入,考查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并回应了当代历史热点;第14、15题以中华民族有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传统为题,正面回应了我国正面对前所未有自然灾害的现实。第18、19题以以历史的视角视察周边事物为题,回应了北京近日前门大街重修开街、《北京晚报》创刊50周年纪念等社会热点,考查了明清的历史、近代北京的政治与文化以及5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第22、23题以遏止战争,实现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为题,引导考生从微观和宏观结合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发展大势等。全卷试题的综合立意与现实联系紧密,均显示出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又如,第37题创设的知识情境回应了改革开放周年的时代背景,四个选择题考查到的中外历史五次重大改革,从不同层面对我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均具有借鉴价值。但是,历史本身有自己的体系和基本范围,不能简单地成为时事的解释。上述试题都不是简单地以当前热点问题直接切入,而是隐性介入社会热点,引导考生用历史的方法关注社会现实,用与现实联系的角度认识历史。这种问题立意是能力立意强化,它是在一种新的立意(现实热点问题与历史的联系)下对历史知识的重新整合,提出新的问题,又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新的认识。总之,处理上述热点问题时,北京高考题目在立意、知识的整合以及设问角度方面都有所创新。

  历史试题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的,其中,直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有13道题,直接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有17道题,直接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有7道题,直接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有9道题。全卷侧重于考查考生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对中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运用多种史料创设题目情境,引导教学注重科学使用材料

  运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多年来高考历史的学科特色。阅读、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料也是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2008年北京试题在进一步扩大运用史料范围,用材料强化试题对学科能力的检测功能上继续尝试改革。第一,在主观、客观题目中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全卷使用材料的客观性题目达到了42%,主观性题目达到了100%,为历年之最。其中主观性题目的1/2均使用了原始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支持问题的论证。第二,历史材料呈现的多样化,其中有历史地图、图片、照片、图表、原始文字资料、历史陈述资料。如第13题使用了地图;第15题运用图表呈现历史原始资料,其形式为历史高考首创;第18题图文并茂地运用了历史资料。第三,不采用高考历史将材料一、二、三、四叠加的传统陈述方式。这样缩短了试卷的长度,减少了高考生阅读障碍,有利于绝大多数高考生顺利作答全卷。第四,材料蕴涵的有效信息更加隐蔽,需要紧密结合问题情景和综合的立意,调动运用材料中的信息支持问题的论证。如第37题(3)需要从考生的主题发言中提取信息,整理、归纳、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形成正确认识。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