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0高考网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作文技巧 > 文章正文

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之: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时间:2012-03-14 15:31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文题展示】  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本义非常明确:晒网是指渔民捕鱼期间,需要

  【文题展示】

  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本义非常明确:晒网是指渔民捕鱼期间,需要对网进行修补和晾晒,晒网期间渔民可以休息。一般修补一次久可以打很长时间的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是没有干多少活就休息,表明做事不坚持,无恒心。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是贬义词。

  写作文时,如果按照贬义词去构思,可能容易成文,但很难出新。作文要有新意,首先是立意要新,不按常规思维行事,不按常理出牌。因此,最好运用求异思维,反弹琵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何妨,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角度去立意,扣紧“晒网是为了更好的打鱼”立意,这样就容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会自成高格。

  可以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新解”为题,引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理由如下:

  本论:先分析不“晒网”的危害:打不到更多的鱼,相反留下一身疲倦!再分析理由:一是他知道张弛有度,打鱼休息两不误;二是他既知道打鱼又知道晒网,晒网是防止渔网霉变,这是为了能打到更多的鱼;三是他最聪明的是懂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每天出去打鱼,没有适当的时间休渔,那么总有一天鱼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就会无鱼可打。

  结论:适当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也就是说,“晒网”必须有利于“打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何妨!

  参考拟题:①休息好,精神好,质量好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③该“晒网”时就“晒网”④“晒网”不误“打鱼”工⑤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新解⑦全是不“晒网”惹的祸⑧一味工作不美丽⑨呼唤“晒网”10、不可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经典素材】

  名人名言:

  1、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翻译: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这段话是说: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2、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担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毛主席

  3、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钱三强

  4、会休息、会调整自己的人,才能做好工作。——生物学家卢约瑟博士

  5、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列宁

  典型事例:

  1、周朝时期,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日,孔子带弟子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给子贡解释道:“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弛,这是周文王与武王定下的规矩,这样便于更好地生产。”

  2、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后期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这个规律。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3、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范读书期间有七名学生因不重视体育而致病死去,毛泽东写挽联说:“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课间。”此联既讽校方,又警学生,又勉自己,说明毛泽东在修身、勤学的同时亦重视体育锻炼。

  4、生物学家卢约瑟博士曾经说过:“会休息、会调整自己的人,才能做好工作。”据说这话源于一个小故事:一天深夜,卢约瑟博士走进实验室,发现一名学生还在那里埋头工作,就问学生“为什么不休息”,学生自豪地答道:“我在做试验。”博士并没有肯定这个学生的做法,而是给他讲了工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可见,一味“打鱼”而不“晒网”,甚至精疲力竭也不歇息,效率肯定不佳。(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DNF外挂  DNF连发程序下载  DNF双开工具下载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